信用资产为何“变身”利率债?
- 发布时间:2015-05-30 02:34:5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胡爱善
证券时报数据中心统计显示,目前3个月期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5.16%左右,而5年期国债收益率约在3.32%,银行对于债券投资已是意兴阑珊。不过,地方政府债是一个例外。
自5月18日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开端,迄今已完成了新疆债、湖北债、广西债等共计981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工作。据中债网披露,各地方债招标利率或低于或持平于同期限国债,这表明,信用等级弱于国债的地方政府债券,银行却愿意以高于国债的价格“吃下”。
背后的原因,应与各地政府手握的财政存款资源分配有关。而央行等三部委不久前将地方债纳入国库抵质押范围的新规,也在流动性预期上对地方债形成利好。不过,这些都是狭义和浅层次的。
实际上,已经开启的本轮地方债置换发行大幕,将可能贯穿未来3~5年的长周期。其指向的宏观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地方政府债务的无序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转型不力、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诸多弊端。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与此同时,各类银行一直以来也都无法摆脱与地方政府欲说还休的牵扯。由于缺少财务硬约束,相关地方融资平台对利率极不敏感,各种具有国家隐性担保的平台贷款、信托等非标债务、高收益低风险的城投债券等不断膨胀,间接反哺了上述资产的拥有者。据统计,这些信用类资产的平均收益率约在8%~10%之间,由于风险权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投资者无形中成为这一怪象的最大受益者。
不过,现在却面临着情势的逆转。根据公开数据,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将超过1.7万亿,其中仅置换类就达到1万亿左右,这一置换过程正体现为高收益信用资产向低收益利率债券的“变身”。也就是说,如果货币当局没有给出其他的流动性补偿手段,那么以商业银行等为主的金融机构将承担这一不菲的改革成本。
有研究员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这种“为国接盘”行为,将为避免可能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作出贡献。从国家层面来说,这也是一种跨期平衡策略。
从超储率快速走高以及央行祭出的定向正回购等动态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裕程度,将足以在保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完成上述使命。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