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银行业改革需改变供给侧“倒金字塔”

  • 发布时间:2015-12-10 02:14:22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少雷

  - 金融视野

  过度发展的金融体系会鼓励经济主体过度负债,并造成实体经济的资源错误配置,甚至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产生“挤出效应”。以大型化、集中化为表现特征的银行资源供给结构与小型化、分散化的民营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不相匹配。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下行,银行业作为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增长也迈入了泥潭。据《新京报》昨日报道,16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仅有四家利润增速保持在两位数,而国有大行净利润增幅几近触“零”。

  中国银行业新旧增长动力青黄不接之际,供给侧改革也登上了舞台。中国银行业对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但在三期叠加的宏观背景下,从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角度来考察,固有的痼疾和缺憾日益凸显。

  其中最明显的正是供给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2.7万亿元。总体上,银行业偏爱“速度”“规模”情结。根据IMF提出的“金融过度论”,金融体系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倒U形“阈值效应”:过度发展的金融体系会鼓励经济主体过度负债,或向不具备偿债能力的经济主体提供融资,从而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造成实体经济的资源错误配置,甚至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产生“挤出效应”。

  更为重要的是,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统计显示,中国企业类型分布呈“金字塔形”,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仅1%,而占有金融资源的65%,呈“倒金字塔形”。根据央行的测算,中国银行业对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不及5%,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4%的水平,而且低于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约25个百分点。以大型化、集中化为表现特征的银行资源供给结构与小型化、分散化的民营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不相匹配。

  银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如何发挥银行业对新经济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既是其自身突出重围、转危为机的需要,更成为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在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首先需要摒弃“负债至上”的传统经营理念。商业银行要真正渗透到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结构升级的进程中去,形成促进金融服务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融合创新的全新格局。银行应当从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经营优势出发,充分释放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拓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渠道和领域,并强化银行资金导向,提升金融功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

  此外,金融供给与不同经济实体的适应性也需要加强。如大力发展和延伸金融产业链,围绕权益性融资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投资银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以适应初创阶段企业、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使新技术处于孕育期、新企业处于初创期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影响犹存,部门职权利益化、协调成本高等“部门银行”特征仍需改善。商业银行要尽快构建起“流程银行”的经营体制,以业务流程来重构组织架构,形成垂直化、扁平化的管理架构,全面推进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从整体上来提升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

  □史晨昱(工行资深研究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