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银行 > 银行要闻 > 正文

字号:  

银行隐瞒不良贷款藏隐忧

  • 发布时间:2015-12-02 09:43:08  来源:新华网  作者:莫开伟  责任编辑:胡爱善

  ■ 莫开伟

  自2011年4季度至今,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态势已持续整整四年。截至10月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000多亿元;不良率为2.07%,比年初增加0.43个百分点。但这并没有反映不良贷款全貌,银行想各种办法腾挪,或让问题贷款先不入账,不体现在不良贷款统计中;或用创新方式处置已成为“不良”的贷款。

  银行隐瞒不良贷款,就是通过或明或暗手段、将实际不良贷款少报或不报的方式,上级行或监管部门提供虚假不良贷款数据的行为。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做大关注类贷款、借新还旧、贷款合同调整、资产置换等方式藏匿不良贷款;一种是通过信托、基金子公司、上市公司甚至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不良贷款变通通道,帮银行将不良贷倒出表外,使表内不良贷款总额大幅减少。

  或许有人会对银行隐瞒不良贷款行为感到困惑,为何不敢大胆暴露?这其中有银行难言的苦衷。首先,受内部绩效考核逼迫。因为不良贷款升降不仅关系到基层银行高管业绩,更直接关系到全员绩效工资和各项福利。为此,基层银行不敢将真实不良贷款全部反映,甚至对贷款五级分类流于形式,使贷款分类存在误差。更有甚者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通过向其他机构先转让再回购等方式,隐匿不良贷款,客观上导致不良贷款反映不真实。其次,监管部门严厉追责,成了基层银行隐瞒不良贷款的“催化剂”。银监会为防范信贷风险,对于五级分类不严、藏匿不良贷款等行为,实施“零容忍”,虽对银行瞒报行为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但又反过来加剧了隐瞒行为。再次,树立社会经营形象,又迫使银行不得不隐瞒不良贷款。现在商业银行经营竞争压力较大,为确保自身在当地的经营优势和信誉,会千万百计压低不良贷款数据,以获取股东和存款人信任,不致发生经营危机。最后,走正常核销途径难,倒逼银行将不良贷款瞒而不报。财政部、国税总局等相关部门虽对不良贷款核销政策做了大量简化,也给了银行更多自主权,但仍存条件严格、程序复杂、耗时较长等缺陷,尤其税前核销难度较大。而且,随着经济的下行,银行业利润下滑,拨备覆盖率上升幅度减弱,基层银行不敢大量核销不良贷款;如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已从2014年初的273.66%降至190.79%。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与银行之间存在“价格”博弈,使银行感到处置不良贷款不合算,也不愿处置不良贷款。

  银行隐瞒不良贷款行为若长此以往,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带来系列风险隐患。一方面,会加剧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弄虚作假行为,导致信贷宏观决策数据失真,影响货币政策执行,会更加恶化银行信贷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越累越多的不良贷款由于被隐瞒,得不到及时处置,会促使整个银行信贷资产低效运转,不利于提高信贷资产使用效率,使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信贷能力下降。同时,大量不良贷款集中产能过剩领域,长期得不到化解,不仅难以推动银行整体信贷资产优化,更不利于中国产业经济结构有效调整。再一方面,隐瞒不良贷款实质在美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掩盖了不良资产真实情况,会干扰管理部门分析研究经济金融波动问题的准确性,麻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决策;同时也掩盖了不同银行之间管理资产的水平差异,使得风险暴露后移,可能导致监管政策的及时性与针对性不足,会使不良贷款风险越垒越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