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渔业经济正大步迈向国际化
- 发布时间:2014-11-20 09:33:19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晶
作为海丝重要门户的福州,也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和消费城市,随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的上线试营业、境外养殖基地的大幅提速等
核心提示:经过长期发展,福州的渔业经济拥有多项傲人成绩:去年全市远洋渔业产量22.79万吨、产值22.15亿元,全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约200万吨。不过这些亮丽的数据很快将进一步被刷新。记者了解到,随着首个海交品交易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的试营业,水产品交易将由传统的“铺位经济”向“席位经济”转变,吸引世界各地的海产品龙头企业入驻。此举将助推福州物流、冷链、渔业科技等配套产业链再上新台阶。此外,在汇集全球各地渔货的同时,我市水产养殖企业已经大胆出海,发力建设境外养殖基地,今年仅在印尼的三个养殖基地就新建虾池3600亩,大规格海水网箱1700多个。
海产品交易额有望被刷新
本月初位于马尾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开始上线试营业。近日记者前往探访,在交易所大厅上方,记者看到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对虾、鱿鱼、带鱼、海带等各种数据,令人目不暇接。“目前仍只是试运营,还未正式上线交易,会员单位暂无法通过交易所进行买卖。”交易所主席江雄告诉记者。
不过过不了多久就将有会员单位尝鲜这种新型交易方式。目前市民比较熟悉的秋刀鱼、大黄鱼、带鱼、鱿鱼、对虾、海带、紫菜、鲶鱼和鱼粉共9大系列的海产品已被设计成电子合约,这些合约将正式在交易所挂牌交易,共涉及300多个品种。“初期先推交易量大的合约,后续还会有更多的电子合约品种陆续设计并推出。”交易所相关人士对此表示。
对于买卖双方而言,通过交易所平台做生意意味着交易方式的转变。传统海产品交易基本是在现货市场点对点交易,属于典型的传统“铺位经济”,一旦合约可以正式交易,买卖双方就会通过在交易所的席位进行交易。买方如看中卖方挂牌品种报价,就可点击品种、数量并直接下单,然后再到国内就近的冷冻仓库提货。该交易模式对于贸易商而言可减少仓储、物流成本,从而降低海产品终端零售价格。
对于交易双方还有一个便利,就是不管外汇市场上美元如何波动,交易双方可直接用人民币结算,从而减少美元汇率波动造成的汇率间接损失。
目前福州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约200万吨,全年交易额超3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的9%,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不过该交易额在未来有望被新的交易模式所刷新。“有了这样的基础,平台一旦正式运行,交易所年交易额有望大大超过300亿元。”交易所负责人对未来信心满满。据其介绍,除了总部设在福州外,交易所拟在东盟10个国家各设一个分支机构。
助推渔业上下游产业升级
交易所实行合员制,吸纳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及拥有大宗海产品和海产资源的龙头企业为会员。会员单位主要包括卖方和买方会员。卖方会员多是一些捕捞和养殖龙头企业,买方会员则主要是一些贸易商。目前已达成意向的会员约有100多家,其中也包括东盟一些国家的会员。据了解,东盟地区约60%的远洋渔货都通过海峡水产品交易市场向全国流通。
除了国内和东盟的会员单位外,全世界符合条件的渔业企业都可以加入成为交易所会员并挂牌交易,这样今后世界各地的海产品都可以汇集在一起,进一步丰富现有的海产品品种。
“近日交易所刚接待了来自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的参访客户。”交易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参访团由福州当地一家远洋渔业公司人员介绍并陪同参观,此次率队参访的是马达加斯加渔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该国渔业资源相当丰富,有螃蟹、海虾等经济型海产品。
事实上,后续的大文章需要进一步做大。业内人士表示,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和消费城市,水产业已发展成为福州市的支柱产业。交易所在方便买卖双方交易的同时,也将搭建一个大数据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有望打通渔业上下游产业链,包括物流、冷链、渔业科技、金融服务、渔业人才等配套行业,从而助推福州整个渔业产业的升级和完善。
境外养殖规模大幅提速
在开设交易所拟引进世界各地会员的同时,我市水产养殖企业也已大胆出海。随着湾内养殖规模的饱和,近年水产养殖企业纷纷拓展湾外养殖,其中部分水产养殖企业更是到境外寻找新的商机。目前福州渔业企业已在印尼瑟兰岛、金马安、巴淡岛和缅甸维桑建立了4个境外渔业养殖基地,签约项目总投资5亿多美元,面积近9000公顷,为全国率先拓展境外养殖积累经验。
福州市渔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韩敏生表示,今年水产养殖企业在境外加速发力,仅印尼瑟兰岛、金马安、巴淡岛三个养殖基地年内就新建虾池3600亩,如今已投产的对虾养殖面积为4500亩,投放南美白对虾苗5.4亿尾,累计收成商品虾1.55万吨,产值7亿元。此外,新建成大规格海水网箱1720个,投产网箱712个,投放龙胆石斑、老虎斑、金目鲈等鱼苗15.7万尾。
去年恒盛昌(福建)投资有限公司和印尼材源帝集团共同投资在印尼马鲁古省瑟兰岛建设对虾养殖基地。昨日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在瑟兰岛建设7600公顷的对虾养殖基地,其中虾池面积约为4000公顷,其他的将建设加工等配套设施。记者了解到,该养殖基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适宜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22.5万吨南美白对虾,经速冻加工后运回国内投放市场。
除了到境外养殖外,水产养殖企业还到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拓展湾外养殖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仅罗源县在省外等地白对虾养殖面积就达11.5万亩,预计总产量4.5万吨,产值达10亿元。据了解,我市省外渔业水产养殖规模已与本地养殖规模相当。远洋渔业产值领先全国
比水产养殖企业更早走出去的是远洋渔业公司。它们到印度洋捕捞金枪鱼,到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公海捕鱿鱼。近年来,福州远洋渔业势头强劲,保持全国领先,远洋渔业船足迹遍及三大洋及2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去年福州拥有远洋渔业企业15家,远洋渔船队395艘,全市远洋渔业产量22.79万吨,产值22.15亿元,全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记者了解到,连江县也在着力发展远洋捕捞。去年前三季度连江县就有37艘远洋渔船投入生产,总产量达35052吨,产值42062万元。
截至目前,福州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等国建立了7个远洋渔业捕捞综合基地,2012年被中国远洋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称号。
“今年初以来,我市远洋渔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继续壮大,新渔场开发成效显著。”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外派远洋渔船434艘,比去年新增39艘,同比增长9.9%。
“渔业品牌之都”地位显现
据介绍,福州海域总面积10573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全市岛礁864个,全市大陆岸线长920公里。曲折的海岸线造就了罗源湾、福清湾、湄洲湾三大深水良港。这里拥有1580种海洋生物种类、1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鱼类,每年创造着全省三分之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多项海洋产业产值、海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海洋生产总值1585.05亿元,占全省的27%,全市GDP的33.9%;2013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904.65亿元,占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比重45%,占福州大农业比重57%,全市水产品总量和渔业产值历年均居全省第一。
其中连江县水产总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县级全国第二。连江县全县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大小岛屿82个,全县共有渔业乡镇13个,渔业村105个,渔业人口19.13万人。2013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81.48万吨,比增6.83%,其中海洋捕捞30.18万吨,比增1.08%,水产养殖50.69万吨,比增10.64%,水产品加工量47.4万吨,比增8%。
这些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为福州开拓海洋征程打造了天时之利。如今从耕海牧渔、海水产品深加工到发展休闲渔业,从加快建设港口到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从加快海洋优势产业升级到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福州正深入经略海洋,建设“海上福州”。
在此背景下,水产养殖业正从传统型向高效生态型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了鲍鱼、海带、南美白对虾、鳗鲡、海参五大优势养殖品种的产业集群。鲍鱼年产量3万多吨,占全国三分之一,连江县更是被授予“中国鲍鱼之乡”的称号。
此外,福州渔业品牌建设硕果累累。“鱼丸之都”“中国金鱼之都”“中国鳗鲡之都”等称号正让福州“渔业品牌之都”的地位逐渐确立。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士表示,全市已有9家企业被评为中国名牌、中国名牌农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4个特色品种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称号。目前我市正积极打造“10+1”福州市级渔业品牌,促进福州金鱼、福州烤鳗、福州鱼丸及连江鲍鱼等优势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