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评论坛:国际评级制度体系要走双轨制
- 发布时间:2015-06-19 12:34:1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马艺文
2008年,一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然而,令世人无不称“奇”的是,当时全球唯一的国家信用评级信息提供商,同时也是垄断国际评级体系近百年的三家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不仅没能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提前做出警示,反而在这场危机爆发之前还给希腊——拖垮欧洲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做出了AAA级别的评级,这不可不谓“奇迹”。人们不禁要问: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这些机构忽视风险,给予各类杠杆类金融产品过高评级;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他们却“落井下石”,一次次下调欧盟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让全球危机“雪上加霜”。是世界经济真的“病”的不轻,还是“庸医”们不负责任?
“症结”何在?先天不足!
2015年2月3日,为和解有关其在金融危机之前涉嫌评级欺诈的指控,标普宣布同意支付15亿美元,这一事件再次“亮瞎”了人们的双眼,也让国际社会更加坚定了改革现存国际评级体系的信念。要想“药到病除”,还得“对症下药”,那么现行国际评级体系的“症结”又在哪里呢?
垄断性无疑是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最饱受诟病的。数据显示,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控制了全球96%以上的评级业务,掌握了70多个国家的本土信用评级市场和百分之百的国家主权及跨国企业评级话语权。即便如此,这三大机构还仍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攻城掠地”。
透明度低也被认为是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病体特征”之一。我们所看到的“AAA”、“AA+”等评级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呢?据介绍,分析师们首先打开评级模型软件,然后输入被评级产品的基本数据,轻轻点击一下,软件便会自动运行;在经过上百万次的运算并将每次运算的结果求平均值后,其最终的结果就产生了。行外人对评价结果产生的科学性“赞叹不已”,但业内人士指出,其实“暗箱操作”恰在其中,因为选取何种模型以及用哪些参数都是人为决定的。
此外,主权评级体系自诞生之日就有着内外部都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第一,容易受美国国家利益的影响。当评级涉及国家利益时,这三大评级机构就会从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出发评价他国信用风险,既不公平也不能向市场提供准确评级信息。俄罗斯的评级一而再、再而三的遭遇“断崖式”降级就是一个最好不过的例证。第二,缺乏改革升级评级技术的动力。信用评级关乎人类社会安全发展,而负责评级的机构不是一般的企业,但在现存国际评级体系中,评级机构却被作为一般企业而展开“充分竞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评级机构为不断满足债务人对信用等级的要求而“善意忽视”,甚至是帮助债务人掩盖风险,忙于招徕业务的他们对评级技术的升级没有丝毫动力,通过技术升级来提高揭示风险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第三,评级技术风险无法通过加强监管解决。虽然加强监管能够对本地区的评级管理程序进行规范,但是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解决主权评级体系因评级技术错误导致的评级风险,监管往往无能为力,而且国际社会也无权对一个向全球提供评级信息的主权国家机构的评级行为进行监管。第四,缺乏统一的评级标准。现存国际评级机构对国家信用的评级往往“政治挂帅”和“意识形态挂帅”,核心是强调西方政治理念的法治、三权分立、政治参与和媒体独立等,统一的评级标准的缺失使得评级信息无法实现一致性,也就无法满足资本强劲全球流动增长对跨国、跨地区评级信息一致性的需要。
何以解“忧”?唯有双轨!
2008年的全球信用危机已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信用评级关乎人类社会安全发展,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已不能承担世界评级责任,亟需改革,既然“症结”已现,那又如何“对症下药”呢?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国际评级体系的改革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其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改革收费模式、加强评级监管、要求评级机构承担法律责任和加强竞争等等。然而,仔细分析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方案的问题所在:加强监管仅对本地区的评级管理程序进行规范,难以在世界范围内解决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因评级技术错误导致的评级风险;评级是对信用风险的一种预测,而影响预测可靠性的不确定因素十分复杂,评级对未来信用风险运动规律揭示的准确性只是相对的,它仅是投资决策的参考,让评级机构对其不当评级引发的不良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则背离了评级的责任定位,实践上也行不通;鼓励评级竞争的直接结果便是造成评级机构为招徕业务而竞相为债务人提高信用评级,从而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挖坑”。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国际评级体系的改革无路可走吗?非也!全球信用危机暴露出的国际评级问题是现有评级体系“先天性”的不足,难以靠局部修补或“头痛医头”的方法来解决,只有按照信用经济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进行国际评级制度模式的根本变革,建立一个全新的评级体系,才能彻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国际评级问题。常言道:“没有不同意见的一言堂是最可怕的”,而要实现对现行国际评级体系的改革,打破现存国际评级体系的“一言堂”、实现“两条腿”走路是非常必要的。2013年在香港成立的非主权性质的国际评级机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再次让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
作为一个由各个国家与评级无利益冲突的私营机构出资组建、不代表任何国家和政治经济集团利益的非主权信用评级机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不是为与现有评级机构进行业务竞争而生,而是寄望于通过自身努力,在将更多国家的评级机构引入其中的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三个原则——严格禁止级别竞争、限制价格竞争、鼓励技术竞争。此外,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评级制度体系会形成代表其立场和评级价值观的市场评级产品,为投资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激励通过评级技术竞争持续提高评级质量,制衡体系性评级风险,由此在新旧两个评级制度体系之间形成共存、包容、互补、制衡的新型关系。
“我们相信这全新的信用评级体系将带来更客观及更高透明度的评级制度,以形成发展统一、全球通用的信贷用评级准则。”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董事长关建中说。
2014年6月,以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为主席,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和俄罗斯前外长伊万诺夫担任成员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国际顾问理事会在北京宣布成立。众多国际著名政治家的加入,无疑是对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构建国际评级新秩序价值理念的高度认同。
方向已明确,扬帆正当时,国际评级体系需要“双轨制”,破除“一言堂”!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