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医药 > 医药要闻 > 正文

字号:  

药价改革利好血制品行业 有价无市局面将改观

  • 发布时间:2014-11-25 10:41: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臧允浩  责任编辑:张少雷

  2015年临近,药价改革进程似乎已明显加快。除了广东、上海等地释放药价放开信号外,日前,又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讨论全面放开药品价格。

  消息透露,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以及专利药等药品将率先改革。在业内看来,“压抑已久”的血液制品将率先受益。

  翻阅各大研究机构报告便不难发现,对于血制品企业不乏“血液制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前景非常好”的评价,然而,长期以来血制品企业A股企业估值明显偏低,行业龙头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的动态市盈率长期低于30倍。

  有业内人士指出,“血制品刚需市场明确,但行业长期高景气度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高收益。影响血制品企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分别是浆源和价格,但目前都处于“两头受限”的情形。 而在药价放开后,“产品能依靠供求关系进行市场化定价,面对市场更加主动,血制品有价无市的局面也可能因此改观”。

  传闻药价放开 血制品企业或受益

  随着广东、上海等地对药价放开的消息传出,国家发改委关于药价改革的消息也甚嚣尘上。

  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讨论全面放开药品价格。更引发市场关注的是,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以及专利药等四项药品或成为中国药品价格改革的排头兵。

  据中国证券报称,发改委及卫计委药政司多位官员证实,发改委领导提议放开药品最高零售指导价的制定,涉及多种不同类型包括医保目录内药品、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专利药。

  具体到细节,血液制品计划于2014年底前试点放开价格管制。而医保类药品的价格方案或于11月报国务院审批,有望于 2015年实施。

  然而,药价改革并非一夕之功,在很多业内外人士看,药品价格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短期内很难实施,“不是单个部门对政策进行调整就能完成的”。

  按照现有招标体系,一款药品需经过地方基药与非基药招标环节中标后才能进入当地医院销售。在招标过程中,招标部门制定入市价,再由药企在这一价格范围内继续竞价,择价低者中标。在此过程中,企业间“价格战”往往十分惨烈,甚至有企业不惜“赔本赚吆喝”。因此,即使最高零售价放开,但地方招标价格仍岿然不动,实际上对大多数药品价格丝毫没有影响,对大多数药企也难以形成实质性利好。

  不过,如果改革顺利推行,血制品和麻醉药生产企业将更容易从这次药价改革中受益。据悉,在医院采购的所有药品中,只有血制品与麻醉药无需经过地方招标而直接进入医院销售。如果国家发改委放弃定价权,那么这两类产品确实可以由企业自主定价,无地方招标价格限制之忧。

  “这两类企业可以依据成本和市场供需自由定价,将最先受益于药品价格制度的调整。”业内人士表示,“血制品刚需市场明确,但行业长期高景气度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产品未能依靠供求关系进行市场化定价,令行业内的公司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十分被动。”

  无独有偶,中信建投日前指出,在现有招标规则下,药价放开对大部分品种缺乏实际意义,而更有利于不受招标限制的血液制品、定点生产药品和没有招标历史的首仿药、专利药。

  就目前来看,血制品A股企业估值存在被低估成分,即便如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这样的行业龙头,其动态市盈率也长期低于30倍。

  供需矛盾突出 “有价无市”局面待解

  据悉,影响血制品企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分别是浆源和价格,但目前都处于“两头受限”的情形。

  据了解,血制品公司开设血浆站需要获得省级卫生厅的批文。由于观念上的问题,有的地方省政府不愿成为“卖血大省”或认为省内存在卖血现象会损害形象,因此不仅在开设新浆站上比较谨慎甚至抵触,还有可能一下子大量关停省内的血站。2011年7月15日,贵州省就将原有的20家左右单采血站减为4家。华兰生物原有的6家血浆站中有5家被关停。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全国范围内血液制品供需依然高度失衡,临床用药局面紧张。浆源内生增长缓,新浆站审批进展很慢,“浆源为王”的局面至少还会持续3-5 年,并且据此决定企业的地位。

  除此之外便是血制品受限制的价格,在这价格背后,是难以忽略的供需矛盾。中商情报网发布的《2014-2017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由于中国血液制品市场需求旺盛,2013年中国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达到1439万瓶(折合10g/瓶),同比增长24.1%,占同期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的53.4%(2012年为45.3%)。从国内血制品行业的发展来看,早在1985年之前,血液制品主要以进口为主,之后为了防止艾滋病的传入,禁止了部分血液制品的进口,转为以国内自产为主。

  行业内相关人士表示“与绝大多数行业不同,血液制品的供求矛盾不在于需求端,而是产品供给高度紧缺,有价无市。目前血液制品的投浆量和需求呈现高度失衡,行业需求短期内无法满足”。

  此外,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社会步入人口老龄化、血液制品适应症不断增加刺激中国血液制品下游需求不断扩大。

  供需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刺激了血制品的价格上涨。不过,由于血制品基本都被纳入基药目录,在过去两年,发改委曾两次上调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零售价。以10g/瓶人血白蛋白为例,提价前最高零售价为360元,提价后达到378元,提价幅度为5%,但业内分析指出“相对血浆源的采集难度和成本提升,5%的价格涨幅并不能覆盖企业相关成本”。

  实际上,在血液制品价格升高的背后是职业卖血者的辛酸、艾滋村的悲痛、病患一药难求的无奈。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几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陆续地把更多的血液制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无济于事。只要厂家不参与基药投标,医院就无药可用。病患急于寻找“救命药”,只能通过关系和其他信息找到厂家,按照厂家在基药目录外形成的市场价格交易。

  有业内人士指出:“开放血制品价格后,可能会促进企业更加市场化的竞争,缓解紧张的供求关系,未来进行市场化改革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然,仅仅通过价格放开也未必一定能改变‘有价无市’的局面,还需要血制品企业突破原料瓶颈,进行并购整合等努力”。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