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医药 > 前线评论 > 正文

字号:  

并购推动血制品行业规范发展

  • 发布时间:2014-09-25 09:11: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孔彬彬

  近期,有媒体报道的某强迫未成年人卖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资本市场给予较高溢价的血制品行业再次成为了舆论焦点。目前行业发展环境究竟如何?相关上市公司影响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行业中相关人员和分析师,希望为投资者做个简单梳理。

  血液制品的国家战略地位

  “血液制品是在临床输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好地解决了全血不易运输和用量大、有效期短的问题。”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介绍,“血液制品主要用于肿瘤、肝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和传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和治疗、血友病治疗以及大手术止血等方面,并用于医疗急救、重大灾害的抢救上。”

  在多种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血液制品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

  国际市场寡头分立

  从国际市场上来看,国外血液制品行业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最早百家企业争鸣的状况,演变成集中度非常高、寡头垄断的局面,国际血制品行业发展由市场需求决定,供需较为平衡,在目前国际主流企业血浆综合利用率较高,可从血液中提取的血制品最多有二十多种,市场增长主要靠新产品和新适应症的推出。

  海通证券分析师介绍称,目前国际上的血液制品企业仅剩下不到20家,全年的投浆量约30000吨,其中,贝林、百特、拜耳、基立福、奥克特珐玛几家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整个行业产值在70亿美元上下。

  《2014-2017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研究报告》介绍表示,由于中国血液制品市场需求旺盛,2013年中国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达到1439万瓶(折合10g/瓶),同比增长24.1%,占同期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的53.4%(2012年为45.3%)。behring、baxter、基立福和奥克特珐玛以绝对优势,仍占据中国人血白蛋白进口企业前四位。

  由于工艺成熟、应用广泛,欧洲和美洲也是血液制品消费的主体,人均消费量远远超过亚洲和非洲地区。血液制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形成成熟的运作规律。

  国内市场探索起步

  从国内血制品行业的发展来看,早在1985年之前,血液制品主要以进口为主,之后为了防止艾滋病的传入,禁止了部分血液制品的进口,转为以国内自产为主。

  受检验检疫政策影响,以及国家多年来对单采血浆站不断进行整顿,2008 年血浆产量仅为2500吨。2009年以来血浆产量开始逐步恢复,2011年内贵州血浆关停风波,行业继续陷入低谷,2012年以来行业逐步恢复。而全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为8000 吨,而2011 年全年采浆量约为4000 吨左右。而且新浆站的建设培育需要2到3年,血浆生产周期需要7到8个月,所以未来血浆资源短缺仍然是行业面临最大问题。

  行业内相关人士表示“与绝大多数行业不同,血液制品的供求矛盾不在于需求端,而是产品供给高度紧缺,有价无市。目前血液制品的投浆量和需求呈现高度失衡,行业需求短期内无法满足。”

  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 社会步入人口老龄化、血液制品适应症不断增加刺激中国血液制品下游需求不断扩大,虽然现在行业监管非常严格,但是从血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行业发展已经从没有监管逐步发展到统一监管,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从未来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血制品行业的监管将日趋科学合理,有利于加速行业健康成长。

  上市公司良性竞争带动行业发展

  相对于舆论对血液制品行业的诸多异议,行业分析师对血液制品行业内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却拥有非常大的希望。

  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在生产的血制品公司为23家。从投浆量分析,最大的五位企业分别为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山东泰邦(中国生物CBPO控股)、成都蓉生(天坛生物控股)、四川蜀阳。

  华融证券分析师黄彬表示,2014年 1-7月生物制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5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63%,而生物制品子行业更加比较优势,其中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特别是生物制品利润增速大幅提升。4月以来生物制品收入增速环比持续提升,而7月起,生物制品行业毛利率上升,企业的盈利更加有利。

  目前,业内对血制品行业未来发展主要归结为三种途径,第一整合并购提升集中度获得规模效应;第二新增浆站带来的量的增长;第三产品链的延伸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

  1、新增浆站带来新增量

  卫生部相关人士称,在“十二五”期间将推动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增加一倍:缓解产品短缺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提升投浆量,或者从国外进口,但是进口其安全性存在质疑,所以目前提升投浆量是做有效的方式。

  而从血制品上市公司的上游,血浆站的分布来看,上市公司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浆站144个(包括贵州关停的14个浆站),其中华兰生物、中生集团占据了河南、重庆、四川、广西等浆站,但是浆站最多的也只有16个而已。

  相比之下,贝林下属的 ZLBPlasma公司在美国有62个血浆采浆站,百特为65个,而生物理疗公司(已被Grifols收购)有55个。这也说明现在的血制品行业企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海通证券医药团队对此表示,未来拥有浆站资源的行业龙头企业将从竞争中胜出。

  由于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市场高景气度吸引,有资质的中国血液制品企业均在积极兴建新浆站,并且部分企业新浆站有望于2014年底前开始采浆。

  2014年6月,中原瑞德(人福医药控股100%)赤壁瑞祥单采血浆站获得采浆批准;2014年5月,华兰生物河南滑县浆站获批设站;2014年4月,河北大安(沃森生物控股90%)魏县浆站进行了现场GMP认证;2013年底,广东双林生物的隰县血站、绛县血站完成建设。

  光大证券的分析师江维娜表示,新开浆站虽均存在一定难度,但2014年重庆云阳、河南滑县新浆站的获批意味着政府对浆站的设立态度在逐渐开放,血液制品行业企业将会受益。

   2、并购现有浆站扩大规模

  但是由于新血浆站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所以企业对现有血浆站的争夺逐步加剧,而并购或许会成为快速扩大企业采浆量的主要方式之一。

  近几年,血制品行业企业纷纷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比如博雅生物收购浙江海康部分股权、天坛生物收购成都蓉生、沃森生物收购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收购贵阳黔峰和西安回天、人幅医药收购武汉中原瑞德等。

  而最引入注目的是在2013年,上海莱士依靠品牌优势在2013年7月份18亿元并购郑州邦和,扩大其行业地位,而并入邦和药业后,上海莱士整体采浆量有望达到近500吨,成为国内最大的血制品企业。

   3、提升研发扩充产品种类

  同时,对于血制品企业来说,产品数量越多,则血浆利用率相对更高,毛利率就会有所提升。目前,国内血制品企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仅有5家企业拥有7种以上产品,其中最多的华兰生物也仅有11种产品,而国外企业通常都有超过20种产品。

  所以这也要求上市公司要加大对于新产品和新市场的投入力量,打造血制品的中国名牌企业,从而带动中国血制品行业整体竞争力,加大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

  对于一个刚刚起步,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血制品行业,在起步初期遇见各种困难可想而知,在面对国际巨头的打压之下,面对舆论的全面监督,血制品行业任重而道远。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