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现小、散、乱格局 消费额仅占药品14%
- 发布时间:2014-08-18 00: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封媛媛
曾经,医疗器械在我国是一个极小的产业,直至2009年创业板开市,国内陆续出现一些小型医疗器械公司,形成医疗器械板块。然而,短短几年过去,医疗器械板块已经成为市场最为关注、最具备确定性成长的板块之一。与此同时,行业并购浪潮此起彼伏,医疗器械正站在聚光灯下,接受大家的注目。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较大的问题,行业极度分散、产品技术水平较低,且没有一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不过,在政策持续支持、医疗服务扩容、行业秩序和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更好发展。有专家称,去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额已经达到约2000亿元,预计2016年左右将再翻一番。
本期行业聚焦在医疗器械,记者将从行业现状、未来趋势、潜力子行业、重点公司等多个维度剖析,详解医疗器械的发展特性及投资方向。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一般给人以“大行业、小公司”的固有印象。一方面,医疗器械产业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拥有政策上持续的红利,也有着市场扩容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但同时,我国目前尚未有一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公司,技术相对落后,“小、散、乱”仍然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全球市场,器械和药品的消费额比例大约为1:1,而我国的医疗器械消费仅占到药品的约14%,比例严重畸形。
不过,在医疗器械行业,在性价比高、服务好等优势下,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上升。
医疗器械与药品消费额比例畸形
医疗器械是我国近几年发展最快的行业,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然而,与国外截然不同的是,我国药品销售额远远大于医疗器械。
根据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 (以下简称 “蓝皮书”)》,自2001年至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179亿元增长到170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2年间增长了近9.4倍。
不过,我国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消费额比例严重畸形。
据了解,医疗器械与药品是医疗的两大重要手段,在全球市场,器械和药品的消费额比例大约为1:1,而我国的医疗器械消费仅占到药品的约14%。东莞证券在报告中指出,除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外,这与长期“以药养医”的畸形行业规则有关。
不过,一位公募医药行业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医疗器械的使用比例较小,说明这个行业存在巨大的前景和空间,远未达到天花板。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活跃,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使我国成为巨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在市场需求的刺激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医疗行业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正遵循着发达国家逐步 “重器械、轻药品”的发展路径。
从过去几年的复合增长率来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龙头威高股份(01066,HK)、迈瑞医疗、鱼跃医疗(002223,SZ)的增速已经超过了以云南白药(000538,SZ)、恒瑞医药(600276,SH)为代表的制剂企业龙头,这说明我国医疗消费“重治而轻防,重药而轻器”的现象正在改变。
Pharmalive咨询公司分析人士预测,2050年,我国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所占份额将达25%,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新医改投入、人口老龄化和居民保健需求增长。
行业分散、产品低端
尽管行业被看好,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仍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其中,行业极度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端。相关人士介绍,我国医疗器械绝大多数被外国品牌占据,例如约80%的CT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以及60%的睡眠图仪,均是外国品牌的市场。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医疗器械龙头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医疗器械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需要时间积累。这些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一直以仿制为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研发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我国医疗器械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就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
但是在发达国家,该人士介绍称,很多创新都由小企业完成,大型企业例如强生、美敦力原创很少,更多通过并购。该人士也强调,仿制为主的道路可能会侵害原研企业的知识产权,因此,近年来医疗器械专利纠纷时有发生,特别是耗材类产品。
不过,该人士也提到,尽管我国目前自主创新水平还不够,但即使是仿制国外产品,国产器械也拥有广阔空间。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国产器械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些性价比极高的产品使得进口替代成为趋势。
另一方面,我国医疗器械集中度总体偏低,还未形成规模效应。截至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了17.78万家,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以内的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而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心电生理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拥有自主品牌的高技术含量产品且收入规模过五亿的企业并不多。这使企业与医院的谈判能力较低。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有资金优势的企业正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品牌效应,预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整合必将持续。
国产化进程加速
大概十年前,国产医疗器械主要以一些小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例如温度计、注射器等。现在我国出现了不少中端产品,例如监护仪、心脏支架等,高端产品也开始出现,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由于国产医疗器械与进口产品存在巨大价格差,在医疗改革医疗控费的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替代趋势明显,正在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据相关人士介绍,医疗器械进口产品价格远高于国产,以CT机为例,64排以上属于高端机型;32排~64排属于中高端;4排~16排属于中端产品;单双排属于低端。目前我国国产产品基本为中低端,价格在100万元~150万元左右,而进口产品多是中高端产品,价格昂贵,一台机器高达千万元。并且,我国进口医疗设备的价格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原产国价格的50%~100%,比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但我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
某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进口器械之所以昂贵,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的医生有非常强的‘崇洋’心理,认为国产始终不如进口;第二,一些大型海外企业品牌知名度非常高;第三,公立医院是财政拨款,尽管一些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但也会购买。”
不过,国内一些优质厂家的优势在于:一是性价比,多数中端产品如器械低端耗材类、监护仪、中低端彩超、诊断类,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劣势不大,价格却是进口的一半左右,容易赢得基层医院和一些大型医院的青睐;二是服务,我国器械厂家很多都以配套服务制胜,进口厂家对基层医院基本覆盖不到,工程师数量有限,服务是很大的问题。而国产厂家对器械的维护和医院的覆盖更广。
我国医疗器械正在不断走向成熟,随着人口老龄化、收入水平提高以及保健意识增强,未来医药卫生重心会逐步从治疗向保健和预防转变,与治疗用药品相对。家用医疗器械与保健品类似,属于弹性需求,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