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医药 > 研发前沿 > 正文

字号:  

复旦教授发现基因活性调控新机制 有望抑制癌变

  • 发布时间:2016-04-07 17:39:3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烨捷  责任编辑:吴起龙

  在癌细胞中,染色质中的增强子失控会过度强化附近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异常甚至癌变;但与此同时,出现在该区域的蛋白质RACK7和去甲基化酶KDM5C可以限制此类增强子的活性,使基因表达保持在正常范围,从而抑制癌变。

  这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IBS)蓝斐教授实验室和施扬教授-石雨江教授实验室的一项最新发现。4月7日,这一新发现被刊登在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Cell》上。

  记者了解到,这项发现相当于找到了一种基因活性的调控“开关”,这个开关,可以控制基因变化得快一些或者是慢一些。研究组找到了一种名为RACK7的蛋白质,它可以吸引名为KDM5C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将原本的高甲基化状态转化成低甲基化状态,使得其周围的基因表达保持在正常范围,从而组织细胞癌变。但,这一新发现要变成一种真正的抗癌药物的话,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际重大基础研究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陈德桂介绍,以我国目前的新药研发现状,这一药物如果要推出,至少需要15年时间,“中国企业中,很难找到愿意投资15年获得一项创新型新药的。”

  陈德桂说,一种新药的诞生,要经过复杂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后至少3期的研究,蓝斐等教授的新发现,目前仅仅处于研发阶段,尚未进入临床前研究,“中国的企业,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在临床前研究上进行投入的,他们更多地喜欢在临床后进行投入。”

  实际上,癌症并非不能控制,只是抗癌药物从研发到出产的时间过于漫长。“科学家通过发现靶点,创造生产针对这一靶点的药物,如果针对一种癌症,能有50种到100种药物可以挑选使用,癌症或许就没有那么可怕了。”蓝斐说,RACK7和KDM5C容易出现在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病灶中,目前,实验室也在自己尝试根据研究试制新药,“如果有企业来投入,乐观估计5年时间应该可以出产品。”

  就在不久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青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IDO抑制剂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有偿许可给美国HUYA公司。这一事件曾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其中有关“为何不卖给中国药企”的声音最甚。

  蓝斐说,他的新发现未来同样会面临相似的问题,“我国有眼光、愿意等待5年至15年长期投资回报的企业太少,药企里看得懂科研新发现的专业人士也很少,不敢投、不愿投的人居多。更多的药企,宁可从国外花更多的钱问国外企业买回临床后期的’保险产品’,而这些产品,在临床前,很有可能就是中国科学家发现新药物卖出去的。”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