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产经 > 产经要闻 > 正文

字号:  

围观一线城市房价格飙升 外国也有学区房吗?

  • 发布时间:2016-03-04 10:16: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肖欣  责任编辑:王斌

  

  中国楼市又疯了。释放利好政策的本意是去二三线城市库存,可在市场反应上,一线城市“学区房”价格又迅速趁本轮房价暴涨窜上了天,北京刷出46万元一平米的单价纪录。

  外媒围观追问:中国人为什么爱买房?还不忘细心研究中国人都爱在哪儿买房……

  正在买房或买房路上的你可能也好奇并关心着:歪果仁也抢学区房吗?中国房价能不能逃脱美、日楼市崩溃的魔咒?

  中国人为什么爱买房?

  “宽松政策环境下,中国楼市新年回暖”,“深沪引领一线城市房价汹涌上涨”,“松货币、低库存,一线房产成重要保值资产”,路透社描述说,“中国一线城市尤其是沪深楼市异常火爆,‘房子’在茶余饭后被谈及的频率堪比去年股市鼎盛时期‘炒股’话题,与之相应的,是淡季不淡的火热成交和不断攀升的房价”。

  

  在上海、在深圳,一线城市售楼处外披星戴月排长队的人群分分钟让外媒看傻眼。

  尽管“警惕泡沫”的呼声从未间断过,但一线楼市再一次通过实际行动证明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房产的偏爱”,力挺楼市不会崩盘。

    可中国人真的是“天生爱买房”吗?

  路透社的分析倒是认为,沪深等一线城市“领涨”反应出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和其它投资工具的缺乏,与其说是对“房产”的偏爱,不如说是“避险情绪”驱动。“对于某些有多余流动性要配置的人来说,一线城市的房产成为了他们的避险资产”,“一线城市的供需状况更为平衡,银行更愿意在这些城市提供抵押贷款,这些城市好地段的房子更多被视为金融资产”。

  除了北上广深,我们还爱在哪买?

  “国是星期三”还发现,同样是受到“避险情绪”的驱动,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限购令严苛时期,中国人在海外也没少买,甚至还影响了当地的房价。

  

  《联合早报》早在5年前就报道说,中国人超越马来西亚人,成新加坡楼市最大外来买家,在购买私有房产的非新加坡人中,来自中国的买家占到破纪录的24%。

  几乎同一时期,美国豪宅开发商也开始讨好中国购房者。美国的房地产经纪发现,“亚洲高净值投资者对美国市场有着强烈的投资欲望,同时对购买高品质房地产有着强烈的偏好和热情”。

  更夸张的事发生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外国投资住宅房地产众议院经济委员会2014年出台了针对加强监管外籍人士在澳买房的“澳十二条”建议。据说是有证据表明,由于外籍人士特别是来自中国大陆人士买房参与率的上升,推动了悉尼和墨尔本房价近年来迅猛上涨,让澳大利亚土著民众也开始有了“买不起房”的焦虑。

  但其实投资海外房地产市场同样“有风险”,就连首富王健林也躲不过。2014年万达斥资2.65亿欧元从桑坦德银行手中买下西班牙马德里的标志性建筑西班牙大厦,当时有专家分析,万达购入西班牙大厦的时机,正处在国内房地产调整周期与经济下滑及海外楼市上升期,海外楼市投资回报高于国内,万达做了笔“好买卖”,而如今,建设计划受“政治因素”影响受阻,不得不重新评估。

  外国也有“学区房”吗?

  不管是不是曾经转战海外的房产投资者又趁着政策利好“杀回国内”,但释放利好政策的本意是去二三线城市库存,却再一次让一线城市的学区房“上了天”。

  

  《华尔街日报》在名为“学区房催热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文章中采访了北京、上海的多位购房者,一句话,“进入一所好小学是获得一流教育的第一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歪果仁似乎很难理解,“孩子的教育”和“根本不适合居住的天价小破房”之间的秘密。

    那么外国有“学区房”吗?

  “国是星期三”发现,虽说外国也有学区房的概念,但外国家长普遍对学区房热情不高。比如在美国,公立小学和中学,也是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而且公立中小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地区的房地产税,社区建的好,学校优异,有钱人就会蜂拥而至,房价也水涨船高。不少并不富裕的美国家庭想出的办法是:先租个“学区房”,等孩子入学再搬家,这倒是跟我们的情况很像。

  但在加拿大,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学校会实行“教师流动制”,一名老师本学年在这所学校任教,下个学年兴许就调到另一所,对于新开办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更会抽调资深教师,帮助新学校迅速提升教育质量。“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就避免了好学校周围房价畸高的现象。

  日本的公立小学也执行类似的“教师轮换制”,而且全国公立小学的硬件基本相同,这保证了全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英国的情况更复杂些,虽说大部分公立中学是按“就近录取”原则,但一部分好的公立中学也“看成绩”择优录取,而且英国政府还要求每个开发商楼盘必须有一部分是“廉租房”。

  

  虽说外国家长倡导“自由成长”与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教育理念有差别,但“国是星期三”觉得,究其根本,政府的公共政策能否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才是影响学区房价格的关键。

  这不,趁着房价疯涨的势头,中国教育部也放出“大招”,说是要改“单校划片”为“多校划片”,如果学校接到的报名超过招生计划数,还要采用电脑摇号的方式分配名额。希望由此消减家长过分追捧、中介大肆热炒的现状。

  房地产还能拉动中国经济吗?

  中国百姓关注房价,全世界关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毕竟,中国房地产市场号称“宇宙中最重要的行业”,其兴衰不仅关系中国经济,也一度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

    房地产还能拉动中国经济吗?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从买房者的角度,很容易得出风险可控的结论,毕竟中国人偏好不动产,而且首付比例也较高,而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的回报率也反映了价格的合理性。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银行角度来看这一政策就颇为耐人寻味。如果首付降低对于购房者是降低了压力,但银行的杠杆其实是在加大,风险程度也对应上调。在极端情况下,假设房价下跌超过首付比例,银行就有可能面临止赎房的风险——毕竟,在理性计算之下,购房者此时放弃供房是更合算的行为。“放大的杠杆也就意味着放大的波动性——这就是杠杆的力量,在刚刚过去的A股牛市及其崩溃中,我们正生动地目睹了它的运行原理。”

  

  按照如此逻辑推演,房地产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像股市一样,来自“金融杠杆”的危机。

  《联合早报》的评论也指出,深圳在p2p金融、互联网金融、信托、理财产品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楼市(特别是大户型)的火爆与之密不可分,再推而广之,整个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均通过影子银行放大了杠杆。房地产的危机,不是供求的危机,而是融资杠杆的危机,房地产去库存之战不仅是供需再平衡之战,更是金融杠杆风险之战。

  如何逃离美、日楼市崩溃魔咒?

  近期也有不少外媒回看美国、日本房地产市场崩溃的过程。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美国和日本的历史说明房地产泡沫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很大关联,在去库存、价格下行可能的情况下,行业风险有可能向金融体系传导。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实施结构调整时期,房地产库存的变化由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影响,从供给侧看,当前政策应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下降的状态,避免新增供给量给库存造成进一步压力。从需求侧看,对需求严重不足的地区,适当降低房价、降低贷款条件,并辅以其他措施来刺激消费需求。

  重要的是,只有在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去库存,才可以避免出现类似美国和日本的行业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现象发生。

  

  《日本经济新闻》则在一篇题为《日本人为什么不炒楼?》的文章中“现身说法”称,日本人并非生来就讨厌投机。之所以对房地产投资变得如此谨慎,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泡沫使他们饱受其害,就算好了伤疤也不敢忘了疼。此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停滞,少子化和老龄化进程加速等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不容忽视。

  相比之下,中国仍处在高速经济发展中,需求旺盛,因此不能简单地与日本比较。从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只有经历过市场的洗礼,消费者或投资家才会变得聪明和理智。

  “我不主张中国楼价应该大跌”,文章作者称,“但我相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谚语”。(肖欣)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