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国企患上“改革拖延症”:不到绝处不改革
- 发布时间:2016-02-04 07:12:35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吴起龙
“有的国企负责人虽然表面上也在讲改革,但私下聊天时会说,‘上边让我迈左脚就迈左脚,上边说迈右脚就迈右脚,否则我肯定不会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辽宁、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国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不愿改、不敢改、不能改”的“三不心理”,出现像寒号鸟一样“不到绝处不求生”的状态。专家建议,需完善国企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内在激励和约束办法,加快国企改革进程。
不到绝处不改革
“有些国企等待观望情绪越来越明显了。”辽宁省一位副厅级干部说:“过去企业是想办法‘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的企业‘摸着石头躲着河’。”
2015年9月下旬,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企业——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年底前全面完成分流10万人目标。这在业内和社会上引起不小震动。
“十年前就提出要上百万吨煤化工项目,从而分流10万人,到现在也没动。”2015年6月,黑龙江一位省领导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直言龙煤集团出现的问题是多年累积的苦果。企业2012年起陷入亏损泥潭。2014年企业亏损超40亿元,2015年前八个月虽有所减亏却依然举步维艰。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启动实施“断臂式”改革。
不到问题积重难返,不会实施改革创新。这样的案例不止龙煤集团一个。曾组建国有煤炭企业第一股“郑州煤电”并成功上市的郑煤集团,在经历三年三高管因贪腐落马、企业陷入巨亏后,才开始实施26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郑煤集团从2014年底开始推行采煤巷道的锚网支护改革。集团公司算了一次账,使用锚网支护代替U形钢支护更加安全可靠,每平方米还可以节省6200元。整个集团每年煤巷进尺大约3万米,就可以减少投入1.86亿元。“为什么以前企业不去做?因为企业好的时候没人愿意动,而且国企从来不怕成本高。”一位企业中层干部对记者说。
前身为葫芦岛锌厂的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由于改革滞后、管理粗放等原因,公司财务状况不断恶化,至2012年末资产负债率高达228%,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不得已实施破产重整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企业扭亏为盈重现生机。
“不少国有企业这几年都争着上规模求政绩,遇见问题只‘躲’和‘磨’,最后从‘小水泡’日积月累变成‘大脓包’。除非‘脓包’破了,否则都没人理会。”周放生说。
一再错失改革良机束手就毙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主动改革而等待观望,不仅会错失国企转型良机,还会等来企业生存的更大困难。
龙煤集团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人员包袱是困扰龙煤集团的大问题。该企业现有职工24.36万人,人均吨煤效率205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0吨以上。同时,多年积累的社会负担沉重,企业每年在“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暖、物业)等方面的补贴费用接近20亿元,直接导致用工总量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2015年上半年,龙煤集团43个生产煤矿中仅有3个煤矿盈利,亏损面93%。“不改革,这里永远是无底洞,最后只有死路一条。”黑龙江省一位省领导说。
“只记得2005年企业进行过部门重组和职工分流。近十年企业没有再进行过大的改革动作。”郑煤集团一位中层干部对记者说,企业近年来大举扩张经营规模,通过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先后收购了100多家地方小煤矿,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和人员包袱。
不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不仅难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也容易形成诸多监管漏洞。2012年至2014年,郑煤集团连续三名高管因贪腐被查处。“公司化改革虽然多年,但遗留的问题仍然没有理清,决策权和执行权没有分开。”郑煤集团一位管理人员说。
“‘寒号鸟现象’在国企确实普遍存在。”山东一家大型钢铁集团的负责人说,“不到冰冻三尺,不会有所动作,改革的许多好时机因此错过。”这位企业主坦承,他们集团下属一家企业目前也面临“等死”状态,“错过了多次改革发展时机,拖到现在确实积重难返”。
“三不心态”折射机制痼疾
不少国有企业负责人面对改革时存在“不愿改”“不敢改”“不能改”的“三不心态”,反映出当前国企改革中亟须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不改有“好处”,有些企业不愿改。西部一家国有企业因多年亏损不得不实施破产重整,进行混改,前任企业负责人却想方设法阻挠。企业员工说,过去企业办养猪场,杀一头猪都要给领导“签字费”。东部沿海省份一位市级领导私下对记者说:“改革肯定触及利益,不少国企领导不愿动自己的奶酪。”东北一位省领导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直言,一些地区和部门“横向比、向后看,不求领先,只求不在最后。”
有些企业惮于改革有风险,所以不敢改。“现在许多大型国企领导都是指派的,不出经济问题就不会下台。没有责任、没有目标,甚至没有任期,当个太平官多好,谁喜欢改革得罪人呢?”几位国企中层干部谈到这个问题时异口同声。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说:“不改革,没法证明他懒政;若改革,就可能会因触及问题被处理。”
还有些企业因为外部有禁锢,所以不能改。沈阳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管理人士说:“企业研发平台资金短缺,但和社会资本合作起来束缚较多,一项改革举措往往需要层层上报和审批,有时一年半载也动不了,企业和市场无法保持同步。”中部省份某钢铁集团负责人说:“现在各个部门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并没有减少,国企改革一样需要简政放权。可现在连企业每个部门设置多少人都有规定。实体经济出现的问题,根本上还是需要真正市场化的改革来解决。”
“以往说国企改革存在‘冰棍现象’。在我看来,再不加快改革,不但冰糕化掉了,恐怕连中间的棍也不见了。”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林木西说,国企改革需要把握好顶层设计和局部突破的关系,需进一步出台改革的试错、容错和纠错机制,鼓励企业大胆改革,学喜鹊在暖季即着手垒窝,而不是像寒号鸟一样熬到寒冬直至冻死。
山西证监局局长孙才仁说,当前国企改革关键是破除计划思维和审批经济。“当前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不能是调和式改革,必须是有取舍的改革。国企改革绝不止于企业改革本身,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制度改革,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