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产经 > 产经要闻 > 正文

字号:  

互联网生态与传统金融业相融合 共促产业转型升级

  • 发布时间:2015-04-22 08:01:58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吴起龙

  文眼

  “互联网+”是现在的热词。什么东西只要跟互联网沾边就会走红。特别在最近的股市上,“互联网+”几乎成了炒作的“味精”,只要公司有点意思,股价就会“鲜美”起来,受人追捧。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无情的,真要在“互联网的风口上”起飞,并不容易。比如,现在互联网金融很火,但对体量巨大的传统金融业而言,如何与互联网融合,实在有太多的事要做。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很热门的一句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网络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开启了互联网金融广阔成长空间。无论是金融机构触网,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平台,均在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改造传统金融业务。

  如何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挖掘工具实现金融业务信息深度整合,并在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降低融资成本,将是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机构战略转型的新挑战。而加快推进网络信用生态建设将给互联网金融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我国互联网金融有广阔发展空间

  回顾全球金融业演变与运行轨迹,新兴金融业态能否快速成长并主导行业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其是否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需要,并实现资金配置效率提升。过去,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资金流转效率,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也将拥有广阔发展空间。

  一是互联网已渗透至普通个体日常生活。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网民已经达到6.49亿。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以31%的速度持续增长。2014年,我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间长达26.1小时,较2013年增加了1.1个小时。

  二是网络经济规模迅速壮大。据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网络经济年度监测报告》,2013年我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到5956.4亿元,同比增长52.1%;其中,移动端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083.4亿元,同比增长82.9%。在网络经济带动下,我国电子商务潜力巨大,预计2017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较2013年翻番。

  三是互联网支付已经成为时尚。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末,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4411万人。据艾瑞咨询数据,2014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突破8万亿元,同比增长50.3%

  目前,网络行为已经构成我国相当多数居民日常行为重要内容。实体经济部门利用消费者这一行为习惯,通过互联网大力推广产品与服务,促进了网络经济规模持续发展壮大。而互联网支付具备便捷实时特征,同步完成资金流向与网络交易,既支持了网络经济发展,又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兴起与发展。

  据统计,2014年我国P2P网络借贷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14.7亿元,同比增长157.8%,连续6年保持150%的年增长率。据艾瑞咨询预计,未来5年我国P2P网络借贷市场交易规模将高达85.3%,到2018年,将超过3.5万亿元。虽然2014年我国众筹融资规模仅4.4亿元,但同比增长高达123.5%。我国传统金融机构触网也已经成为潮流,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互联网支付和销售业务,开发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网络商城等,大大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理念的传播。2015年3月23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产品,全面加快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成为国内第一家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行。

  在互联网时代,严格界定互联网金融并无实际意义。事实上,也很难对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进行准确划分。无论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均在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改造传统金融业务。

  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金融业

  互联网精神,也即“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金融业,就是要重塑金融业经营理念,更加重视金融信息整合与分享,以更开放心态响应不同类型客户需求,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业务运作与风险控制支撑。

  一是重塑金融业经营理念。传统观点认为,金融业是经营货币资金的行业。历史上,金融业起源于货币保管与放贷业务。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6世纪希腊寺庙就存在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欧洲从货币兑换业和金匠行业中发展出现代银行。

  从功能上分析,金融机构是从事期限转换和信用转换的中介机构。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根据资金融通方式,又可将金融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前者以证券业为代表,后者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不管是证券机构还是商业银行,都将资金安全与流动性视为经营首要或基本原则。

  在互联网时代,金融业经营理念需要顺应时代变化革新。揭开覆盖在金融业表面上的各种面纱,金融业本质上就是对信用信息的整合与风险测度。过去,受地域限制,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加上个体信用风险分析能力严重不足,需要金融中介机构以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作为风险缓冲,促成借贷交易,并创造流动性,满足实体经济流动性需求。

  而在互联网时代,借贷双方信息沟通基本不受地域限制,直接沟通交流机会显著增加。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对借款人海量信息挖掘分析的成熟与运用,信用信息整合与评估成本将会明显下降,完全可以不依赖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缓冲风险。由此可见,金融业本质上是经营信息的行业,信用信息整合与测度构成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照此演绎,金融机构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自身资产负债表来承担全部金融业务风险。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布借款人信用评估等级和融资利率信息,让投资者竞标,并收取信息服务与管理费用,在这些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要比P2P网络借贷平台更具竞争力。

  二是高度重视信用信息整合与测度。我国金融业同质竞争严重,经营整体粗放,垒大户现象较为明显,规模扩张成为经营内在驱动力。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金融机构,很难真正注意到数据的巨大价值,因而通常也不会有内在动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信息深度整合。高度依赖抵质押物和第三方担保,客户风险评估往往流于形式,主观臆断占据主导,数据分析也不够深入,易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在这种经营现实下,部分金融机构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信用信息深度整合与测度的重要性。

  在理想社会,违约率为零,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性缺陷加上个体经营失败风险,使得信用风险成为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网络对实体经济生活的不断替代,加上网络经济行为日益普及与高速扩张,金融机构比以往更需要交易对手信用信息。

  当然,传统金融机构在信用信息深度整合与测度上具有天然优势。经过长期业务积淀,多数金融机构已经积累了庞大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特别是多年客户信用信息特征观察和违约率数据分析,这为大数据技术和模型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工商银行对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数据的完整积累长度分别超过了8年和6年。

  应该看到,客户信息深度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数据积累与排列,需要对数据特征进行挖掘。对商业银行个人客户而言,存取款习惯、汇款路径、存款期限、理财偏好、个人借款额、违约情况、个人财富情况等等,都是个体行为主要信息,也是商业银行潜在业务增长点。以理财偏好为例,商业银行通过数据挖掘、了解客户群整体偏好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发行理财产品。

  根据个人客户信息综合情况,还可以分析评估其信用等级。对公司客户而言,财务报表、违约率、资金流向、外部风险事件等等,通过大数据挖掘工具进行信息整合,可以生成“客户信用风险体检表”,为商业银行全面评估公司客户业务价值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需要快速提升,通过客户信息整合与测度技术应用,系统实现自动核定客户价格,为前台营销提供参考。

  适应信用信息深度整合与测度需求,还要对金融机构组织机构进行再造。以市场为导向设置机构,易导致客户信息割裂且不完整,难以形成涵盖客户的基础信息库。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未来金融机构应以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信息反馈这一基本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信息采集从银行实体网点、互联网金融平台、网络信息、第三方机构入手,构建基于客户为核心的信息库数据系统。信息处理是对基础信息的分析与评估,通过大数据挖掘工具和模型进行风险测度,自动生成价格,并完成审批程序。信息采集与分析步骤,也是金融业务发生过程。

  无论是存款、贷款还是基本支付需求,依托于互联网,可以将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整合,根据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差异形成两大板块。信息反馈则是后续信息跟踪与处理过程,类似于贷后管理,主要是对原有分析模型的纠正与纠偏。当然,围绕信息深度整合与测度还需要设置内部管理与后台支持等辅助部门,特别是涉及业务营销和风险资产处置也需要保留必要的实体机构。

  三是以开放心态相应不同类型客户需求。互联网精神也包含平等、互惠要求。过去受成本约束,金融机构容易忽视普惠金融领域,对小额分散金融服务需求供给不足。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广泛推进,业务运营成本显著下降,这为金融机构以开放心态响应不同类型客户需求创造了良机。积少成多,普惠金融领域也有大生意。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短短半年间规模发展至4000多亿元的规模,成为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以阿里巴巴网站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末,“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2013年上半年新增放贷量约420亿元,同期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总额1121亿元。工商银行契合小微企业“短频急”融资需求的互联网贷款产品“网贷通”,已累计向6.9万客户发放贷款1.6万亿元,余额近2500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体金额最大的网络融资产品。

  以开放心态响应不同类型客户需求,要求金融机构做好客户细分。粗放式增长易引发模仿,导致同质化恶性竞争。深耕细作则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的根本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客户差异与个性化需求将会放大,适应个性化金融需求才能凝聚市场人气。

  而金融机构历史积淀和人才储备不同,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奠定了市场细分基础。即使是现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不同金融机构不同优势也基本得到金融市场广泛认同。在市场细分领域,金融机构将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将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四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业务运作与风险控制支撑。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时髦词汇,但被真正应用于金融业并没有多少现实案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无情,金融业运用大数据技术还存在较多现实难题。除了业务系统建设进展缓慢外,信息来源真实全面上问题较大。在业务前台,为促成交易,金融机构前台人员帮助客户填写信息,甚至填写虚假错误信息的情况较为常见。内部数据信息不完整,系统建设不具前瞻性,使得信息没有根据大数据要求进行排列,限制了挖掘模型与工具的运用。

  此外,同业竞争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必要的信息共享,使得单一金融机构掌握的数据不够全面,影响到技术工具使用效果。还有,既拥有丰富专业经验又懂得数据挖掘工具和模型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成为“短板”,是大数据难以在我国金融领域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仍有必要重视大数据技术在金融业务运作与风险控制上的支撑。以信贷业务为例,过去主要依靠客户经理贷前调查,信息获取程度与个人经验与能力高度相关。而随着客户经济行为日趋复杂,影响信用风险因素快速增多,已经超出了客户经理的信息处理范围,就有必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集中处理,从而形成相对客观的风险评价作为贷款审核参考。在贷后调查与风险预警阶段,大数据技术也有广阔用武之地。

  通过历史违约数据及特征分析,构建模型预警风险,将是贷后管理的主要基础。这将极大提高贷后管理效率和节约人工成本。假定客户经理每天负责拜访一个客户,且不考虑跟踪调查滞后性,最多覆盖客户数量极为有限。若通过模型嵌入系统预警,可以实现实时和动态预警,基本不受客户经理生理与工作压力限制。而且风险预警信息可以为前台营销和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支撑。

  综合来看,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客户经理个体经验虽然不可或缺,但重要性不断下降。通过模型不断校正与调整,可以获得稳定的违约概率模型,而这将成为金融机构业务运作与风险控制的主要支撑。工商银行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成立信用风险监控中心,建立专业数据分析师队伍,实现存量信贷资产和新发放贷款的动态风险监测和实时预警控制。据工商银行公开发布,该中心组建一年来,已累计预警和化解潜在风险贷款4237亿元。

  加快网络信用生态建设为互联网金融保驾护航

  “诚生信、信生誉、誉生益”。信用不仅是实体经济运转基础,更是金融业发展核心价值。当前我国网络信用生态建设滞后,导致风险事件频发,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短板”,严重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出现跑路、限制提现及大额坏账等风险事件明显增多,网络信用生态出现一定程度恶化,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为什么网络信用生态如此重要,是因为信用构成金融业务核心价值。基于虚拟网络衍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更需要网络信用生态来支撑其良性运转。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适应的网络信用生态建设尚处于萌芽状态,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一是虚拟社会身份识别机制还未建立。以虚拟身份加入社交网络并发表言论,是互联网巨大吸引力之所在,但不符合不断成长网络经济对交易对手信用真实性需要。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份证件,是日常消费投资所必须身份识别的基础,也构成个人基础信用信息库的内容。但在虚拟网络社会,没有全社会统一的网络身份证,所有网络交易与行为就很难一一对应于个体,因而相关信息也无法合理完整收集,也难以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机制。

  二是网络征信市场尚起步。今年年初,央行下发通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工作准备;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还有腾讯和平安参与的深圳前海征信。应该看到,网络征信涉及个人敏感信息采集、数据安全与透明度以及机构间数据交换等难题,还需要数据长期积累与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是网络信用信息共享互通是基础。我国网络信息信息数据规模庞大,但多分散在不同的互联网平台之上,彼此分割,难以共享,不利于网络信用生态和谐建设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为帮助P2P网贷公司实现信贷信息共享、防范信用风险,央行征信中心通过下属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建成网络金融征信系统。截至2014年12月末,共接入网贷机构370家,收录客户52.4万人。

  综合来看,信用信息是金融业经营主要载体。信用信息整合与评估最终是要实现风险定价,这构成金融业务运行基础。只有加快推进网络信用生态建设,才能为大数据技术应用奠定基石,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加快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融合

  一是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加快融合。从历史演进角度分析,新兴产业成长离不开传统力量深度介入。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金融互联网发展是传统金融力量涉水互联网的积极尝试,手机银行、网络支付、网上销售等为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互联网金融积累了丰富经验。未来,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将会加快,在革新传统金融业务同时,推进互联网金融向终深发展。

  二是对民间资本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持开放态度。互联网金融广阔发展空间已经得到社会资本认可,虽然我国P2P网络贷款公司风险事件层出不穷,但新设立平台公司更是成倍增长。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涉足互联网金融均得到热炒。这些情况表明,互联网金融领域有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民间资本投资热点。

  三是积极培养锻炼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数据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数据分析能力将成为金融机构市场价值的主要指标。因此,要加快培养分析师队伍,一方面要从实务经验丰富的员工中选拔,有计划培养提高数据分析和建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购买,包括数据来源和模型技术,引进人才。

  四是加快网络信用生态建设。积极探索网络统一身份证件的可行性,在涉及商务和交易行为时作好身份识别,并以此为依据实现信用与交易信息收集与整合。推进互联网征信市场,积极培育征信机构,丰富征信产品,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服务。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