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能源 > 能源要闻 > 正文

字号:  

壳牌收购BP传闻又起 专家称或引发更多收购案

  • 发布时间:2014-12-16 07:5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马巾坷

  Shell-Mex and BP Ltd.(壳牌麦克斯英国石油公司),一家看似熟悉,却可能是老牌石油人几乎没怎么听闻过的公司。万能的维基百科在这家公司的英文词条中这么解释:这是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下称“壳牌”)和英国石油公司(下称“BP”)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于1932年成立,为的是扩大在英国市场的销售份额,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应对当时困难的经济形势。

  如今,早已是《财富》世界500强常客的两家公司,却有可能迎来比80多年前的那次影响范围更广的合作,至少,一些市场人士是这么认为的——北京时间12月3日,随着BP股价一路大涨,据英国路透社报道,“数位交易员称,市场传言壳牌有意收购BP”。

  紧接着,有消息引述英国《每日电讯报》早前的报道称,近期油价大幅下跌,利润下滑或引发大型石油公司进行并购,“伦敦金融城消息人士认为,壳牌石油和英国石油未来一两年或被迫合并”。

  中国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很难判断上述消息的真伪,“但市场总不会空穴来风。再说,人家在谈判,也不会轻易让外界知道”。

  “但客观而言,现在确实是石油行业合并的好时机。”林伯强坦言,“至少,相比于经济形势好且国际油价一直往上走的时候,现在收购或合并的成本相对较低。”

  这几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一直试图联系壳牌和BP就相关传言进行置评,但两家公司始终未能及时联系上。登录两家公司的官网,并查阅壳牌和BP近期对外的公开说法,也没有任何与上述传闻有关的内容。

   再传绯闻

  很多人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石油七姐妹”:与老洛克菲勒创立的石油帝国一脉相承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起家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德士古和海湾公司,还有就是壳牌和BP。

  通过20多年的合并或整合,埃克森美孚如今成为了一家公司,雪佛龙与德士古2001年成功“联姻”,海湾公司的资产早就分别出售给了雪佛龙和BP。分分合合间,当年的“七姐妹”也就壳牌和BP的动作最小。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如,直到BP原CEO约翰·布朗勋爵离任多年后,人们才从他的回忆录中得知:早在2004年,如市场传闻般那样,打算“强强联合”的两家企业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谨慎的谈判”。甚至,为了破除欧洲和美国(壳牌、BP部分资产在美国)反垄断部门的疑虑,两家公司还讨论过剥离BP中游板块的炼油业务和下游板块的营销业务。

  “外界普遍认为,这两大巨头的联合势必给监管带来巨大障碍。另外,BP的董事会成员似乎也并不看好强强联合,但我本人对此十分支持。”布朗在回忆录中说。

  市场又一次大规模讨论BP与壳牌的绯闻是在2010年。当年4月,由于突如其来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发生,BP股价一度腰斩,盈利出现困难。彼时,市场再次出现传闻,一旦BP破产,接盘者“肯定是壳牌”。

  这个讨论直到2012年圣诞节前夕都没有停歇。因为,据海外媒体报道,壳牌CEO傅赛曾半开玩笑地称,“自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后,壳牌和许多业内同行一样,对BP的资产很感兴趣。”此后,傅赛拒绝对上述言论进行解释,但业内有关这两家企业可能整合的传言不绝于耳。

  不过,传闻中的收购者壳牌同样有“被收购”的传言。2004年8月,由于“能源储备丑闻”(2002年能源储备虚增41%)持续发酵,市场炒作的话题是法国道达尔公司收购壳牌,因为,壳牌公司的业绩和信誉产生了问题。但很快,这则传闻就不了了之。

  2014年,绯闻再次袭来,主角还是壳牌和BP。

  英国路透社近日报道称,“数位交易员表示,市场传言壳牌有意收购BP。”随后几天,《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市场的消息又有了“正在谈判”、“坐在谈判桌前”等笃定的字眼。

  同时,还有消息引述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称,伦敦金融城消息人士认为,壳牌石油和英国石油“未来一两年或被迫合并”。

  “如果一旦如传言的那样‘被迫合并’,你可以想象,会产生多大的量级。”一家曾在某全球500强企业供职的人士第一时间在和《国际金融报》记者交流时称,“对比之前的交易,这个量很可能会在千亿美元以上。”

  油价所累?

  “市场从不会空穴来风。”上述曾在全球某500强企业供职的人士对《国际金融报》猜测,“个人认为,此次绯闻出现的直接原因,还是国际油价的大幅下滑。”

  就在上述传闻再现市场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刚下达了“不减产”的决定,这让国际油价短期内失去了惟一反转的“救命稻草”。

  “OPEC决定不减产,虽在许多业界观察者的预料之中,但仍对国际油价产生了显著影响。11月27日,当欧佩克宣布不减产决定之后,普氏能源资讯估算的北海地区轻质低硫原油基准即期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下跌了6.79美元/桶,达到4年来最低水平。”普氏能源资讯中国区编辑部总监Sebastian Lewis对《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

  “现货价格的下跌,更意味着,石油公司上游开采利润的减少。”有券商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补充分析,“直接的影响就是壳牌和BP业绩可能的下滑。”

  “低油价是导致并购流言再起的直接原因。目前,分析师们描绘了一幅最为灰暗的前景,争相猜测最低的国际油价何时会到来。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石油巨头们的股价受到重挫。”美国CNBC财经电视台也分析称,“因为,即使油价下跌,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居高不下。因此,潜在的并购看上去更加有吸引力。”

  事实上,就在壳牌收购BP的传闻出现前,上个月,石油勘探服务业刚完成了一项惊天并购——11月17日,全球第二大油服企业哈里伯顿和第三大油服企业贝克休斯宣布合并,前者共斥资346亿美元,以新股和现金收购的形式,收购贝克休斯所有股权,并建立一个市值达700亿美元的“全新的哈里伯顿”。

  “收购背后的动因,目前指向的都是低迷的国际油价和由此引发的公司业绩的下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新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但就战略层面看,除了可以补强壳牌在中东地区上游的石油资源之外,看不出两家公司合作有怎样互补的地方。”

  不过在几周前,一位国外的股票分析师奥本海默发表研究称,随着近期油价下跌,BP目前的盈利率降到同行最低水平,“就此,BP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收购目标”。

  林伯强则认为,账本不难算,“经济形势好、国际油价飙涨的时候,也会发生并购案,但成本往往比较高,也往往会有很高的溢价。当经济形势不好,国际油价会持续走低,并购案的成本也会更低,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话语权相对较弱,收购方也能更好操作。收购最终成功的几率也会高很多”。

  “因此,现在总体上是大型石油公司出手的好机会。”林伯强指出。

  英国《独立报》认为,从历史上来看,低油价“历来是引发收购活动的导火索”,且“大型公司试图缩减支出,并寻求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证利润”。

  比如,1998年,当年国际油价低迷不振之际,阿莫科公司被BP“鲸吞”,以860多亿美元的总并购额成为当时石油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同时,这次并购带来了双重结果:一方面,产生了英国最大的公司和世界石油行业第三大公司;另一方面,这笔交易同时引发了一系列并购活动——埃克森收购美孚公司、雪佛龙收购德士古公司以及道达尔菲纳对埃尔夫的收购。

  不过,除了低油价,还有外媒分析称,“由于壳牌的大股东抱怨公司持续投资昂贵的边缘项目,却未能带来健康回报,是壳牌屡次向BP抛出收购意向的另一关键原因。”

  “BP身背百亿负债,在重塑声誉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让很多竞标者望而却步。到目前为止,BP也未彻底走出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阴影。”外媒分析,“与此同时,壳牌正经历挫折。比如,阿拉斯加北极作业项目结果不尽如人意,放弃了在沙特阿拉伯的一项天然气项目,同时,尼日利亚国会委员会要求壳牌支付2011年漏油事故中的40亿美元赔偿金等。”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站在这个角度,两家公司可能要通过“强强联合”摆脱各自的困境。

  面临难题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经济师赵前撰文称,由于BP是若干政治稳定区域规模最大的生产商,例如墨西哥湾地区、英国北海地区及阿拉斯加普鲁德霍湾油田等,“因此,收购BP有利于收购方优化业务布局和资产结构,提高盈利的稳定性,降低运营风险”。

  但咨询机构IG的分析师Chris Beauchamp却称:“壳牌收购传言推高BP股价,但很难相信壳牌会在石油市场这样一个艰难时期实施计划如此大规模的收购。”

  “问题在于,从资产配置上看,BP或不值得壳牌花大规模的资金来收购。”崔新生认为,“在中游和下游板块,壳牌和BP虽然一直是竞争关系,但业务趋同。除了在中东地区和美国部分油田拥有的优势外,上游板块方面,壳牌和BP也很少有互补之处。”

  “还有,都说经济形势不好,那么,到底壳牌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起这项巨额收购。”因此,在崔新生看来,双方最终合并成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

  就收购金额看,英国《独立报》给出的数据是2000亿英镑。2014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显示,壳牌以163.71亿美元(1010.86亿元)的盈利位列榜单第二,BP以234.51亿元的盈利位列榜单第六(营收不及壳牌)。

  “拿之前的一些收购案比较,如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当年BP收购阿科石油公司和阿莫科石油公司等案例来比较,千亿美元级别几乎是一定的。”上述券商分析师称。

  对此,林伯强认为,企业都不会和利益过不去,“两家企业合并,说不定真在谈了。就往年的案例看,只要对股东负责,且能给股东带来好处,这项收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而且,大型企业收购都会寻求投行的帮助,根本无须为资金担忧”。

  赵前撰文称,壳牌与BP最终达成收购协议有较大难度,但仍有操作空间。

  “针对2013年业绩大幅下滑的状况,壳牌已在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进行调整。比如,上游板块投资更加注重资产优化,主要集中于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区域和业务,确保资本效益和投资回报水平。同时,加大剥离下游资产力度,聚焦竞争力强的领域,强化低成本原料优势。”他认为,按现行成本并剔除特殊项影响后,壳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1%。

  “下半年,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利润虽有所下滑,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因而,壳牌具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并购。”赵前称,另一方面,2010年发生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BP在法务和清理工作上支出超过400亿美元,且这一数字可能继续扩大。

  “在当前油价低迷、市场困难时期,被收购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赵前称。

  分析人士认为,壳牌和BP的合作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就是垄断。一些外媒称,这样的协议将使垄断带来的影响遍布世界各地,“石油公司投资者将在低油价时重拳出击,一些股票将被对冲基金所取代,以便更快获利”。

  对此,有高级银行家公开称,规模不构成问题,“在全球六大石油公司中,如埃克森-美孚与另一家石油巨头合并,合并后公司也不过占据全球石油产量的6%左右,很难引发严重的垄断担忧”。

  为人忽视的是,另一个担忧在俄罗斯。2012年11月,BP曾通过中国的公关公司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确认,通过出售旗下俄罗斯合资公司秋明BP(TNK-BP)的资产获得了俄石油19.75%的股份。

  事实上,随着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恶化,俄石油早就上了欧美国家制裁的黑名单。今年9月底,埃克森美孚就迫于政治需要,放弃与俄石油共同开采北极地区石油资源的协议。业内人士称,就目前的局势看,一旦收购BP,壳牌或在对处理俄罗斯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两难。

  但好消息是,今年9月20日,壳牌驻俄罗斯代表奥利维尔·拉扎尔曾表示,“我们在俄罗斯的发展战略没有改变。我们有长期合作项目,希望继续在俄罗斯工作。”

   中国节奏

  在林伯强看来, 上述收购传闻一旦成真,可能将是新一轮国际石油资本洗牌的“前奏”,甚至引发更多的收购案。

  稍早前,油服行业的大型并购案已然实现——哈里伯顿高溢价收购了贝克休斯,不仅对全球第一大油服企业斯伦贝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还对整个油服行业的格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个人认为,未来的并购案,更多的可能会与中国扯上关系。”林伯强猜测,“也许,现在中国能源企业就在瞄准目标,选择在合适的时机下手。不远的将来,可能是半年后,或可以期待一些中国的收购传闻。”

  目前,中国能源企业部分小规模的行动已经出现。

  12月10日,在中国香港和加拿大两地上市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与科佩克(中国)有限公司分别就南海52/22、52/26和63/13区块签订了共计3个产品分成合同。

  “根据产品分成合同规定,中国海油担任上述3个区块的作业者,并在勘探期内与科佩克按照20%∶80%的参与权益比例提供勘探费用。双方将在上述区块进行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并钻勘探井。”公告称,进入开发阶段后,中国海油将有权参与合同区内任一商业油气发现不超过70%的权益。

  与此同时,一些潜在的收购对象已然浮现,比如,深受国际油价下跌之苦的俄罗斯能源企业。“国际油价本轮的下跌,输家就是石油出口国,尤其是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来平衡预算的国家。”Sebastian Lewis称,“实际上,俄罗斯和尼日利亚等国的货币已经面临压力,卢布自6月份以来已经贬值了36%。”

  12月1日,俄通社报道称,俄政府宣布,将出售所持的该国最大石油生产商俄石油19.5%的股权。“这一点,值得中国能源企业关注。”林伯强称,因为,在中俄能源合作处于“蜜月期”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机会“非常大”。

  在11月上旬,俄石油曾邀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购买万科尔油田部分股份。位于俄东西伯利亚北部的巨型油田万科尔油田是俄石油旗下最大的油田之一。

  上述的券商分析师也对记者直言,中国能源企业下一个收购或合并的动作很可能还是在俄罗斯,“因为,国际油价下跌,受影响最深的还是俄罗斯等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国”。

  恰恰在本月初,俄罗斯政府对外宣布,将出售所持有的该国最大石油生产商——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下称“俄石油”)19.5%的股份。

  但崔新生提醒,并购的契机是一回事,与国外石油公司的谈判及与相关政府打交道又是另一回事。

  “油价低迷的情况下,确实有机会,但有时候,经验不足,一旦购买了不良资产,机会往往会变为累赘。”崔新生说,“在海外收购方面,中国还远不如美欧的能源企业这么成熟。”

  在崔新生看来,中国目前可以做的,还是补强自己的战略原油储备,以达到90天左右的国际标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对媒体称,全球油价暴跌或为中国企业出海并购能源企业提供了契机,“但中国企业需要考虑未来能源的发展之路,即在此时是出海收购能源企业,还是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问题”。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