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财经 > 产经 > 农业 > 正文

字号:  

国内粮价高于国外 托市收购形成粮价倒挂

  • 发布时间:2014-10-20 09:5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陈晶

  “2012年澳大利亚小麦每吨2600~2700元,同年我国国内小麦价格偏高一些,每吨贵200元左右。现在价格又高了,山东这次进来的国产小麦到库价已经涨到了每吨2900元。”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地方采访粮储库时,南方某省直属粮储库一名工作人员说。

  其实,国外粮价低于国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宏观经济室副主任李国祥分析说:“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是因为我国多年实行托市收购政策,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在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

  据了解,实行了10余年的托市收购包括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两个政策。从2004年、2006年起国家分别对主产区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2007年以来,又先后对玉米、大豆、油菜籽、食糖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

  “这两项政策的初衷是防止谷贱伤农,但实际上抬高了国内谷物价格,加大了粮食库存。”艾格农业资深分析师马文峰说,大量托市收购的粮食由于价高卖不出去,粮食加工企业缺乏兴趣,只能堆放在仓库中。

  针对托市收购政策,业内人士指出,应当加快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力度,尽快调整粮食收储政策,理顺粮食价格机制。

  国内粮价高于国外

  国内粮价高于国外已经引起多方注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多次提到粮食托市收购面临的瓶颈。他曾指出,2013年下半年,小麦、玉米和大米的国内价格都已高于进口粮食的国内到岸完税价,小麦高5%,玉米高6%,大米高25%。如果中国继续提高粮价,就会刺激粮食进口,对国内农业和粮食生产造成冲击。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在内的我国谷物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0%。对此,海关总署分析认为,一是国内需求旺盛;二是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以小麦为例,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以来,小麦国内市场价格连续9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上个月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到岸税后价约每斤1.35元,比我国国内优质麦销区价还低0.12元。

  “食品加工行业竞争激烈,因此,企业会尽可能选用价格较低的进口粮作为加工原料。”马文峰说。此前,国内小麦的进口主要来自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并不满足进口上述几个国家的小麦。

  据媒体报道,深圳口岸今年首次进口了法国散装小麦。低廉的价格是国内企业选择进口法国小麦的重要原因。据悉,进口法国散装小麦比同期进口的加拿大、美国等国小麦每吨便宜约20美元,整船粮食可为企业节省约100万美元。

  进口粮食增长不仅仅是其价格低,也在于国内生产的需要。

  尽管进口粮食比国内粮食价格低,但并不能惠及所有国内加工企业,李国祥说,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企业进口小麦,前提是要具备相关许可证和加工资质,才能获得小麦配额。因此,要让更多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只靠进口国外低价粮并不是长远办法。

  托市收购形成粮价倒挂

  一方面是国际粮价持续走低;一方面是国内粮价高企不下。粮价倒挂使得国内粮食仓储日益吃紧,企业生产成本降不下来。这其中的原因在众多粮食专家看来,是实行了多年的托市收购造成的。

  “过去制定的包括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等在内的调控办法,都是在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背景下建立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此前向媒体表示,正常年景,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应高于托市收购价,托市收购有预案而不启动。可是,自出台政策性收储以来,稻谷除2008、2010和2011年外,小麦除2011年外,玉米除2010年外,其余年度均启动收储;大豆、油菜籽已分别连续5年启动收储;棉花连续3年、食糖连续两年启动收储。

  持续的托市收购推升了价格猛增。统计显示,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1.39元和1.12元,累计分别比2004年、2006年提高0.67元、93%和0.42元、60%;玉米、油菜籽累计分别提高60%和38%;大豆临时储备价至2013年累计提高24%。

  而今年主要粮食价格也并没有因为国外进口粮食增加而下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市场分析师彭超近日表示,我国主产区早籼稻价格已由1月的每斤1.28元上涨到8月的1.34元,晚稻价格维持在每斤1.35元左右,粳稻价格由年初的每斤1.49元上涨到8月的每斤1.53元。他认为,水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提高了2014年水稻最低收购价格。

  “当最低收购价成了市场最高价,如果再考虑收购费用和保管费用,顺价销售的价格将会更高。在进口粮增加的情况下,托市粮的顺价销售将更加困难。”马文峰指出。

  现实中,托市收购的粮食在销售时,确实做不到百分百售出。9月9日,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上。计划销售小麦近3万吨,而实际成交率只有38.91%。

  “托市收购在当下形成了一个政策市,粮食流通的市场化偏弱一些。”李国祥说。此外,每年中储粮大量收购粮食,也造成了仓储紧张的局面。据媒体报道,当前粮食主产区仓容紧张给粮食收购造成了困扰。仓容紧张的深层次原因是,在现有粮食购销政策下,粮食价格持续多年上涨,民营企业收购谨慎,国有收储企业成为收购主力,大部分粮食流向国储库。

  “启动托市收购,使用的是财政资金,会给财政带来负担,也不利于粮价市场化;不托市,农民则会担心粮价问题不敢种粮。”马文峰认为,当前应当加快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

  在政策研究层面,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蓝海涛曾表示,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为核心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弊端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农产品竞争环境,所以不得不采用以差价直补为核心的目标价格改革,替代现行的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目标价格制度能否用于主粮

  “国外和国内粮价出现倒挂,导致使用国内原料的企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了目标价格制度。”李国祥说。

  在今年6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

  对于当前目标价格制度制定进展情况如何,国家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在研究制度当中。“因为涉及主粮,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于水稻和小麦还是要缓一点。”李国祥说,此前,我国已经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目标价格虽然名字上叫价格,但根本不是价格,是补贴的依据。目标价格水平是根据农民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保障性收益,由这两个部分构成。其次参考国际市场,国内的供求关系。”李国祥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未来一段时期内还要继续实施小麦和稻米的最低收购价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政策。“目前先对棉花和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试点,试点成功后明年就会扩大,首先要解决临时性问题,因为临时收储也变成了常态化,这不利于价格走向市场化,所以要逐渐取消临时性收储的农产品。”

  “最低收购价针对稻谷和小麦,没有加临时两个字,也就是说它有长期性,今年一号文件提出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并没有讲不包括主粮,但这个过程会长一些,因为涉及口粮绝对安全,到底怎么做,还在研究当中。”李国祥表示。

  对于现阶段取消棉花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马文峰分析,我国加入WTO时争取到了对部分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实行低关税,配额外实行高关税。与加上运费、保险、以关税配额税率计算的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港口杂费等成本的到岸税后价格相比,国内棉花、食糖已明显失去价格竞争优势,所以对棉花进行了目标价格试点,而小麦、大米虽然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但也已经不明显了。

  应按产量补贴种田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尽管国内粮价一直居高不下,但实际上,一些种粮者并未拿到国家的补贴。

  “国家的钱补到生产环节,补给土地,这种机制是很不合理的。”地方一名粮食局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补贴不是按产量补而是按耕地面积补,有的地方层层作假,地方往上报的时候实际上50亩只种了30亩,或者产出的很少,没有按销售量来补。

  他举例说,农村土地流转很复杂,这块土地可能原来是我的,我自己去办工厂了,就把土地就租给甲,甲又租给乙,我租给甲收300元,甲租给乙要500元,补在土地上的补贴,我先拿了。二老板拿不到补贴,种粮者也没有拿到补贴。他建议,补贴应当以生产的粮食为依据。

  他分析,最低收购价高,是因为现在种地成本高了。原来农民种地不存在土地租金这个成本,现在土地不少都是承包的,就有了租金成本。土地流转成本本身不应该成为粮食生产成本,可事实上却已成为实际种粮者的成本。由此,种粮的成本实际上增加了。

  这位粮食系统工作人士所在的省份,几年前搞过一个课题,得出的结论是,在粮食生产环节,土地流转要有序,而且国家补贴一定要落实到种粮的人身上,要让粮食产出者享受到政策优惠,不是让所有者享受优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补到真正种粮的人手里,就抵消了一部分成本。就能把土地流转的费用控制下来,种粮成本低了,国内粮价自然会下调”。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