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消费 > 营销讲堂 > 正文

字号:  

便利店业态渐成零售巨头游戏

  • 发布时间:2014-12-03 08:4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邵蓝洁  责任编辑:谢凌宇

  便利店越发成为零售巨头的游戏。在家乐福、麦德龙、大润发等超市巨头纷纷涉足便利店业态之时,业界惊呼,小业态时代来临,实际上,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超市在国外早有便利店业态。从国内的便利店情况看,多数便利店品牌背后都有大型零售母企支撑,单一的便利店品牌很难生存。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靠拼爹不一定能成功,甚至还可能将便利店发展成一个毫无便利可言的小超市,相对独立和专业的便利店反而运营得更好。

   小业态爆发

  在家乐福、麦德龙双双曝出跨界便利店后,大润发也研究开设便利店,其品牌暂定为“喜士多云超市”。加之便利店在整体零售环境中的出色表现,小业态时代已经来临成为业内共识,而其市场空间也极富想像力。按照便利店业态的发展规律,每3000人就应该拥有一家便利店。例如日本东京有近3700万人,几大便利店品牌的总数超过了4万家。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2008年就已经突破了2000万人,照此计算,北京至少需要7000家便利店,而目前的数量仅千家。

  在物美集团COO许少川看来,大卖场跨界小业态做便利店并不是一时而起的趋势,而是业界在不同时段进行的尝试。“家乐福在国外已经有便利店业态,包括沃尔玛它们都做过便利店。”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2008年,Tesco在上海启动便利店业务Tesco Express;2009年,沃尔玛便利店“Smart choice(惠选)”在深圳低调试水;此后不到两个月,永旺集团宣布,该集团首家便利店“迷你岛(ministore)”将在山东亮相。

  与普通的单体便利店相比,大卖场做便利店在供应链上和议价谈判上都有明显的优势。“比如说,以便利店的进货规模,可口可乐在价格上肯定没有大卖场弹性大。”许少川认为,时下兴起的100多平方米甚至200平方米左右的便利店,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便利店,更像是社区超市。在其看来,这种业态更适合称为“开小店”。

  大卖场护航

  在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看来,企业都是想要做大做强的,只要有机会自然会去尝试。从国内便利店品牌看,除了有品牌背书的“卖场版”便利店,如物美便利店、EASY家乐福、麦德龙的“麦合家”、沃尔玛的“惠选”、华润万家VanGo等,7-11、快客、全家、喜士多等规模性便利店也并非单枪匹马。7-11连锁便利店母公司为Seven&I,而后者旗下不仅有便利店品牌7-11,还有连锁超市伊藤洋华堂(Ito-Yokado)、西武百货和SOGO百货。快客便利店背后是联华超市,全家便利店隶属顶新集团“便利餐饮连锁”事业群,顶新旗下有康师傅、德克士、味全等品牌,喜士多则是在大润发庇佑下。从这个意义上看,尽管零售进入“小时代”,但小业态的蛋糕并不是谁都可以吃到。

  “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时间,进行不同的尝试,流通业本身开大店开小店都很正常,因需而建。”许少川认为,表面上看是大卖场开便利店,但实际上,大卖场和便利店是平行的隶属于同一家零售集团,而大多数零售集团本身就既做大店又做小店。

  运营难度高

  胡春才认为,虽然国内很多便利店有大卖场背景支撑,有采购和供应链上的支持,但两者的运营完全不同,而大卖场经常将其原有的运营规则潜移默化地“复制”到便利店上,从而使得便利店慢慢变成一个小超市,而失去了便利店的应有之义。“7-11和全家其实算是比较单独的便利店,与原有的母公司交叉不多。”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物美大卖场和物美便利店在集团内部是两条线运营,互不干涉,家乐福大卖场和新开的EASY家乐福也是两个独立的部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与传统超市高度重合缺乏特色服务是国内“卖场版”便利店的常见问题,除了天气和生活习惯的原因,提供便利服务的成本过高,使便利店无法区别于超市而难以形成竞争力。据业内人士介绍,“日本便利店从缴费、订票等增值服务中获得的提成能达到1%,中国台湾地区也能达到0.6%,内地便利店获得的提成可能只有0.1%”。

  “便利店因为业态小,对日常运作要求非常高,其主要不是靠商品价格,而是商品本身,和供应商一起开发合适的有特色的商品。”胡春才表示,大卖场和便利店之间从运营上看呼应并不多。便利店有两个支撑,一个是商品,另外一个是加盟,前者包括即食性商品和服务性商品,后者简单地说就是卖牌子。在上述人士看来,大卖场的供应链并不能维持一家成功的便利店,同时便利店运营所需要的支撑力量也不是大卖场所擅长的。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