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零售巨头在华谋求“转型”
- 发布时间:2014-12-02 21:29:29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大卖场模式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发展已举步维艰,三四线城市虽尚存生机,但是否适合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大卖场生存,同时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能否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仍是未知数。
近日,有消息称沃尔玛中国区再次“开启”裁员模式,从高层副级到中层管理者,涉及数百人。无独有偶,全球第三大零售巨头乐购(Tesco)在华10年后,近日宣布撤出中国。截至目前,乐购已确定将在全国关闭10家门店。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自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外资零售巨头们在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减退、消费能力下降、要素成本提高的现实面前,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关店、裁员,大卖场模式生存难
作为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乐购自2004年进驻中国,就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拟5年内投资400多亿元、增设50个商场和30个购物中心,使在华销售额增加3倍。然而,水土不服的乐购却长期陷入亏损,盈利无望,将逐步从中国市场撤出。
作为国内大卖场业态的“教父”,家乐福(Carrefour)自1995年进军中国市场以来,曾在外资零售业排行榜中长期霸占榜首的席位,成为当时进入中国市场唯一一家盈利的外资零售企业。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巨头进驻中国市场较早,伴随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营销模式、产品都具有竞争力,迎来了长时期的高利润增长期。“但任何的繁荣期都不是永续的,而是阶段性的。随着中国本土品牌市场不断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些跨国公司优势减弱。”白明指出。
诚然,跨国零售巨头频现“关店潮”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近年来,大卖场模式正经历寒冬。以中国市场为例,2013年连锁百强企业的门店增长率只有7.6%,创15年来最低。今年预计徘徊在5%左右,陷入谷底。
反观关店情况,2013年主要外资零售关店总数达31家(不含家居、电器),相比于上一年的统计数据,外资商超共计关店18家,关店数同比增长了72.2%。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大卖场模式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发展已举步维艰,三四线城市虽尚存生机,但是否适合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大卖场生存,同时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能否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仍是未知数。
电商,自我救赎的最后稻草?
这种背景下,众多零售企业选择了布局电商作为“自救”良方。沃尔玛旗下的1号店2013年销售额已过百亿元,国美、苏宁易购也都在电商布局上下足功夫和本钱,家乐福选择转战便利店市场。
日前,第一家“easy家乐福”便利店低调开业。转战便利店市场,家乐福的品牌背书、供应链体系、零售经验等都成为其先天的优势。借助大卖场的采购和配送,家乐福便利店更接近于社区折扣店,作为知名零售大卖场的补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显示,2013年,百强企业中大型综超和超市业态的销售额整体增长仅为8.7%,便利店则以18.2%的增幅在整个零售业中位居榜首。
专家预计,超级市场“小型化”未来或成趋势。电子商务的便利和快捷,使得消费者没有必要在周末去超市做一次性采购,这使有着社区化、灵活度高、可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特点的便利店成为未来具备增长潜力的重要业态。
无论是战略调整还是布局电商,商务部研究院美大部研究所副主任周密建议在华外企,“采取本地化运营,全球化标准。关注市场特点和需要,调整营销战略,提升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避免水土不服。同时,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尽可能地让当地社会经济从该企业的发展中获益”。
周密建议跨国外企摒弃双重标准,不提供差别化的质量和服务,同时,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