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防流感断食排毒 微信科普帖到底靠不靠谱
- 发布时间:2014-11-28 08:3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时习
眼下,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有关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生活常识之类的科普帖越来越多。这些信息,有的让人耳目一新,也有的颠覆人们以往的认识。但是,如果当你针对其中的某些帖子,查询相关权威资料及请教专家后,会发现其内容大多并不科学。
那么,微信朋友圈科普帖到底靠不靠谱?应该如何提高科普帖的科学性?人们应该如何分辨其真假?请看本篇报道。
——编 者
反方:
看起来“像真的”,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房间里摆放洋葱可防流感”,这条预防流感的所谓民间偏方曾一度在微信朋友圈里被频频转发,并有不少人亲身尝试。
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此,有专家表示,洋葱确实对人体有益,但仅放在室内就能预防流感,没有科学依据。洋葱类似于植物类杀菌剂,里面的含硫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癌的作用,可前提是有效成分被人体吸收且达到一定剂量。因此,在房间内摆放洋葱预防流感,除了闻点气味,起不到防治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
类似这样没有科学根据的伪科普帖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还有很多。比如,“驱蚊花露水含农药避蚊胺成分”“黑色条牙膏有化学毒性”“把牛奶和可乐混在一起喝就会得胃结石”“癌症治疗拒绝手术化疗”……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帖子迷惑性很大,普通人难辨真假。
在北京工作的魏敏就曾深受其害。一次她在朋友圈看到关于“断食排毒法”的帖子,就决定亲身试一试,结果“早上开始没吃饭,到下午就饿得腿发软,感觉就要晕过去。”其实,专家早指出,即使断食,必须经过准备,在专业营养顾问的陪同指导下逐步进行。“可这些注意事项帖子里并未提及,像我这样一点不懂的人只有按帖子里说的做,事后想想觉得自己真是好盲目!”魏敏说。
身为媒体人的王雁表示,她本人经常被亲戚朋友们“科普”:“快别用微波炉了,会致癌!”“小孩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这些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的伪科普帖常常让她哭笑不得。
不仅是普通的老百姓,一些从事科学或医学工作的专业人士也常常受到假科普困扰。 “有段时间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在微信里给各种帖子辟谣。可是,同样的话题改头换面一下,人们还是会继续转发,总有人相信。”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刘嘉琪说,“有些帖子完全违背科学或医学常识,如果真相信,很有可能耽误事而最终酿成悲剧。”
正方:
也有不少权威的科普帖让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尽管微信朋友圈中的伪科普帖很多,但也有不少权威的科普帖让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最近,美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星际穿越》在中国各大影院热映,引发了一轮观影狂潮。在被电影中恢宏的视觉效果震撼的同时,很多影迷也表示片中大量物理学知识以及拗口的科学专业词汇很“烧脑”。
作为诺兰的忠实粉丝,颜昊在影片上映第一时间就到影院观看。尽管深知诺兰电影一向以“烧脑”著称,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这部《星际穿越》的难懂程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当时很多地方都没看懂。后来恰巧看到朋友圈里在转发一篇名为《〈星际穿越〉你真的看懂了吗?恶补天文地理》的电影科普解读帖,里面把电影里涉及的虫洞、黑洞以及时间空间的相关概念讲述得通俗易懂,让人一下子开了窍。”颜昊说。
因为有过亲身经历,程晨在看到《鱼刺卡住你做对了吗?》这个帖子后,没有丝毫犹豫就在朋友圈里分享给了朋友。这个帖子里否定了人们以往被鱼刺卡住时通常采用喝水喝醋等强行吞咽的方式,呼吁大家能自己拔出来就拔,不能拔出来就要及时就医。
在转发帖子的同时,程晨在朋友圈里也写到了自己的那次被鱼刺卡到喉咙的经历。“有一次,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被香辣鱼条里的鱼刺扎到嗓子,吞饭、喝醋都没有用,就去了医院,挂号加买材料只用了三块八,拔完刺还回来上了个夜班。”
还有不少人认为,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某些养生方法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简单易操作,经常看看对健康很有帮助。
网友小易就称曾经看到过讲述大白菜功能的科普帖,里面讲到大白菜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和维生素,能润肠通便,帮助消化。“我按照该方法试了试,还真有一定效果。”
办法:
不让“伪科学”泛滥,必须加快“真科普”传播渠道的建设
不可否认,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作为一种新的科普途径是值得肯定的,它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即口碑式传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
然而,其劣势也在于口口相传,缺乏专业性,容易走偏。比如,许多信息缺乏确切的出处和来源,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制约,信息管理跟不上传播,一些人可以不负责任地发布信息,使被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专家认为,伪科普帖层出不穷的背后,是公众科学知识的匮乏以及权威科普宣传的缺位。
无法接收到权威的科普声音,仅凭自己的能力去辨认真伪,就目前许多人的科学素养水平而言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对于大量的伪科普帖,很多人在转发时都抱着这样的心态——“虽说将信将疑,但万一是真的呢?所以我先转了。”
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类帖子一般标题都很唬人,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看个究竟。再加上内容文字比较夸张,有时甚至是危言耸听,频繁轰炸之下,判断力比较弱的人就难免会相信和转发。
此外,有一些把关不严的官微也会转发,这就更导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名人和官微的推波助澜是假科普泛滥的重要推手。
“如何在保护微信、微博科普热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利用这个高效的传播平台开展科学的科普工作,成为各级科技和科普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刘嘉琪说。
刘嘉琪指出,遏制造假科普,政府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作风,从机制上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减少权威信息与网民信息的不对称性,当务之急是组织科普专家,按照微信传播的规律,筛选一批科普知识提供给微信,从源头上保证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强信息法制建设,努力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对个人而言,如果看见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相矛盾或冲突的内容时,最好多方求证,再来决定是否相信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