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巨头在华业绩急刹车 受困本土营销渠道
- 发布时间:2016-02-24 07:5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金潇
啤酒巨头在华业绩急刹车
国内两大国际啤酒集团嘉士伯、喜力先后发布2015年全年业绩报告,两家公司虽然在业绩上有人欢喜有人愁,但在中国区业绩上却统一地呈现下滑趋势。对此,业内人士分析,销售渠道水土不服、国内啤酒消费趋势变化,是造成两大国际啤酒集团业绩在华“亮红灯”的主要原因。
国际集团在华现业绩困局
据悉, 世界第四大啤酒商嘉士伯日前发布2015年业绩报告,报告指出,嘉士伯在2015年经营利润约82.2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4%,由于不利的汇率因素和三四季度几笔数额较大的财政开支,其2015年共计亏损约25.12亿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市场,公司预计去年中国啤酒市场整体下降约5%。
与嘉士伯的惨淡相比,喜力的业绩显得好很多,但也难逃中国市场疲软的命运。喜力公司2015年全球年报显示,2015年公司销售收入205亿欧元,同比增长6.5%;净利润20亿欧元,同比增长16%。然而在中国市场,由于下半年销量情况欠佳,从而弱化了上半年的增势,而且报告还指出喜力在中国区的运营利润有待提升。
洋企受困本土营销渠道
纵观两大国际啤酒集团在华成长历程,就不难发现其在渠道营销方面难落地的窘境,以嘉士伯为例,嘉士伯主攻夜场,又面对着劲敌百威的巨大竞争压力,而在餐饮、超市卖场缺乏足够投入,终端曝光率缺乏。
业内人士对于洋啤酒在华水土不服给出建议称,如果嘉士伯将重点转移到大流通渠道,深入终端超市、餐饮渠道,积极增强产品曝光率、扩大销售范围,基于嘉士伯品牌力和产品品质,有望逐步盘活市场,进而增加产品利润,保证经销商和终端都“有钱可赚”。
国内啤酒消费进入瓶颈期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中国啤酒产量为4197万千升,同比下降5.73%,国内啤酒市场连续增长24年势头不再。
对此,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称,国内啤酒行业遭遇瓶颈期,夜场消费锐减,冲击到嘉士伯在国内的销售业绩和布局。嘉士伯产品口感偏欧化,基地市场远离核心啤酒市场,且营运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市场反响和产品更新速度迟缓,品牌力和竞争优势不强,导致了业绩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