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大国重器 以质取胜

  • 发布时间:2016-03-14 09:32:15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孙 圆

  对于一个生产重型汽车的企业来说,质量意味着什么?

  对于一个担负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真正实现强国梦的企业来说,质量、创新又意味着什么?

  从1960年,中国第一辆重型轿车在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汽)的生产线上驶下,到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其成为国内重卡行业中运营质量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几经市场风云变化而始终屹立潮头,究竟有何制胜法宝?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重汽,一探我国重型汽车工业排头兵背后的故事。

  沉下心来做产品

  “建百年基业,创国际一流”。在中国重汽的每一个工业园区里,最显著的方位都矗立着这样的标语。这不仅仅是一个宣传口号,在重汽人眼里,这是一份对“中国制造”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对“中国创造”精益求精的追求。而这一切,都要靠产品质量本身说话。

  对于这一点,曾在德国曼公司参加过汽车性能比对实验的中国重汽卡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瑞群感触颇深。“以前确实有差距,但通过学习,我们现在已经很好地改进了整车生产释放流程和标准,大大提高了质量管控水平。”

  质量管控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先进的数字化工厂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上,也体现在每一个一线工人的标准操作上。

  “以前一条生产线需要120-150个工人,现在只需要11个,产量还是原来的3倍,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对产品品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在章丘工业园MC发动机生产线上,中国重汽济南动力部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李忠清一边向记者介绍先进的生产设备,一边指着一个零部件上的二维码说:“你看,我们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有‘身份证’,一旦质量出现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源头。”

  这样的追溯体系,对于90后的一线工人韩师傅来说,更是一种岗位担当,虽然他每天的工作只是检查气缸套表面有没有磕碰、锈蚀和划痕,但是他深知,对于整车制造企业来说,对装备细节的把控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我要确保自己的工序不出问题。”他说。

  “确保自己的工序不出问题。”在商用车生产线上,记者同样感受到了重汽人对质量的严苛追求。53道工序、11个质量门、成百上千个零部件,一辆整车装备的全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质量的把控。

  在经过的一些质量门上,记者发现都张贴了工段装配焦点问题分析表,在这张表上,用图片的方式详细记录了每个工段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每一个质量门上都贴有员工装备质量评价表,“不仅是这些,我们还设置了现场培训工作站、先进操作法展示区以及不合格产品通缉区。”该生产线相关负责人说。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正是因为一直坚守并践行着这种理念,中国重汽很早就意识到沉下心来做产品的重要性。从2011年开始的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的“二次创业”工程,到2012年,相继建成曼发动机生产线、车桥生产线、驾驶室生产线和整车装配线,让一度抱有怀疑态度的德国专家连连发出“万万没想到”的惊叹,再到2013-2014年间,曼平台T系列重卡以及曼TGA的国产化车型——汕德卡全面进入市场,中国重汽用产品向国内外市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放眼国际促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以及新常态下,究竟是做行业发展的“搭车人”,还是积极进取的“推车人”?中国重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到“十三五”末,在效益水平始终保持行业前列的前提下,把中国重汽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过千亿的商用车企业集团。

  “用改革创新贯穿全年工作、用国际化带动企业现代化。”重汽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重汽紧扣时代最强音,建设了“智慧重汽”平台,该平台是商用车领域首先将“互联网+”应用于移动互联网、车辆网、物联网大数据管理技术的平台。它将实现被动售后向主动服务营销的转变,贯穿重汽产品全生命周期,及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

  国际化的步伐也同样精彩。中国重汽在国际市场上已从简单的卖车到售后销售服务网络的建立,再到如今当地组装、产能合作的转变。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开始。在中国重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勾画的蓝图中,国际化始终是中国重汽的发展重点。他指出:“当前,国际市场在中国重汽产销结构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1/3,将来还要超过1/2,甚至更多。”在这一征程中,不仅可以倒逼管理、质量进行提升,同时也带动经营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升。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重汽人正在用自己的实力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的价值与魅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