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天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别把网购者逼回实体店

  • 发布时间:2015-12-22 09:32:56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观察家

  □ 胡立彪

  台湾《中时电子报》网站日前报道,尽管近几年大陆电商发展迅速,但在假货不断、民众消费意识提升的情况下,有数据证实,电商销售额仍不及传统零售行业的一半。而且,因为消费者在过往的假货消费经验下,对廉价品有更高的警觉性,而对价格不敏感的顾客也开始重回实体店,回到消费体验的怀抱。

  谈到网购必提假货,这不能不说是电商的一种悲哀。如果网购假货真的严重到把网购者逼回实体店的程度,那电商的前途真的就堪忧了。

  事实上,假货问题早就引起电商平台及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他们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打击治理,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而在网上流行的“网购秘诀”“防假绝招”之类网购警示,多是消费者自己的网购体会,对个人网购而言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不足以遏制网购售假,更谈不上从根本上消灭假货了。那么,网购假货打而不绝,根本原因在哪儿?

  我们知道,假货是商业市场的一种寄生虫。而网购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出现后,假货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很快就把它当成了一个最佳寄主。因为网购市场具有非真实性、隐蔽性、远距离性等特点,这就为假货的生存提供了天然的温床,而随着网购市场的繁荣,假货也加速繁衍,其渗透性和侵蚀性不断增强。网购市场利于假货生存的天然属性决定了网购打假治假要比线下困难。近几年网购打假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现在网购平台多已建立起比较好的保障体制和承诺机制,采取全额赔付、7天无理由退换货、假一赔几和买家申诉卖家举证、30天维修、机器人24小时排查、人工排查、买家举报等远比线下实体商超多的方式来打击欺诈和售假商户,但似乎每种方式的作用都有限。

  然而,效果上的“有限”可能正意味着实际投入的“有限”。有限即不足,也就是说,在打假治假上,网购平台还没下足功夫,没用真心。这样看,大概就触到了根儿上。道理很简单,打假力度太大,除了会增加平台成本,还会损失平台店铺人气,而后者与前者有利益捆绑关系,打假属于自家人打自家人,下手当然不会太狠。于是,本应该作为抵制假货第一道防线的网购平台,却因自己的消极纵容了假货,而这也对生产企业打假增加了不少压力。有一部分原本对网络打假信心满满的企业,在屡次遭受了来自网购平台的阻力后,最终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即使网购平台真的用心了,但由于逐利本性的存在,某些看似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有被利益左右的危险。某电商平台为了加强质量监督,曾尝试推出“双向盲检”制度。这种制度于打假当然有利,但问题在于,平台作为利益相关方,其检查的公正性如何保证却成问题。尽管有第三方参与,但其受雇于平台的身份,必难免牵涉利益,有瓜田李下之嫌。有人指出,即使查出商家有问题,平台基于保护自身品牌考虑,肯定会用不良商家的罚款来补偿美誉度损失,这样一来,平台不可能成为纯粹的旁观者,而所谓“公正的第三方”也不会存在。

  而另一道防线——监管部门,其用心亦有不足。有学者认为,网购假货虽然依托于网络存在,但它们并非由网络生产,也就是说,网购假货源不在网络而在现实市场。而事实上,网购平台上的售假商贩很大一部分是从实体市场中转移过来的。想想看,实体市场的假货尚能大量存在,虚拟市场有假货也就不足为奇。而搞清了假货的存在根源,怎样进行网购打假也变得思路清晰了。

  因此,在电商因利益参与而打假不力的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就应该更加用心,改变监管电子商务的模式,重点放在加大对实体商户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上,并配合网购平台共同研究应付网上售假行为的查处措施和打击方法。与现实市场打假一样,肃清网购市场假货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商品生产企业和网购企业、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及包括广大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人们当然希望网购市场能够健康发展,而不是被假货坏了声誉,把消费者逼回实体店。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