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标准”的力量

  • 发布时间:2015-10-08 09:32:20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沈 洪

  媒体采访全球经济对“中国制造”的影响时,第一个想到的省份,往往是广东。

  媒体采访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时,第一个想到的省份,往往也是广东。

  10年前,在世界金融危机造成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广东制造业曾被逼上了“绝路”。

  然而,广东通过实施十年的标准化战略,使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厚积薄发”的成效。

  落户广东的国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TC/SC/WG),分别达到9和190个,抢占了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广东企事业单位共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分别达891、3912、3207项,组成了的“广东团队”,扩大了优势产业在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

  推动成立210个标准联盟组织,发布实施联盟标准742项,使一些企业携手从“联军”到“地方队”,再挤进“国家队”,用标准再造了传统产业新优势。

  10年来,从数字看广东实施标准化战略带来的变化,就好像看一位田径百米运动员比赛,越到后程速度越快,因而,也就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超越。

  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

  在中国,“有家居的地方,就有广东产的家电;有建筑的地方,就有广东产的建筑材料”,这一说法丝毫没有夸张。

  格力、美的、格兰仕等企业都大名鼎鼎,家电占到全国市场的15%;坚美、蒙娜丽莎等铝型材和陶瓷品牌集群更是广东一张亮丽名片,其产量占了全国的60%……

  尤其是逐步形成的珠三角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材料、家具、灯具、家电;粤东和粤西的化工、金属制品、海洋水产等100多个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勾勒出了广东“制造业城市群”这一最鲜明的特征。

  然而,因制造业发达而扬名的广东,忧患也恰恰在于制造业。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发生根本变化,加工贸易利润空间急剧萎缩,使得广东原先得天独厚的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靠传统粗放的制造业不是扎根本土的植物,而像一根根竹竿,插得容易拔走也快。一旦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升高,产业资本就会掉头而去另觅低处。起步于制造、发达于制造、扬名于制造的广东却充满了忧患意识。

  为此,广东将标准化工作上升到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战略层面。

  早在2004年,当全国大批企业还在大搞加工制造业,单靠廉价劳动力和低廉产品占领市场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率先提出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为契机,亮出了标准化战略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标准”转变的旗帜。

  进入“十一五”,广东的领导们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由“广东制造”转向“广东创造”。2007年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要求,旨在推动“广东标准”向“广东智造”跃升。

  进入“十二五”,广东省的领导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竞争的格局也在变化,从原来的产品竞争、企业竞争演化到区域间整体竞争力的比拼,其背后是标准化战略。2010年刚开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的1号文件;2011年10月发布《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二五”规划》,旨在推动全省标准化战略呈现出协同发展的大格局。

  这一系列高规格、系统化政策文件,表明了该省各级党委、政府对标准化战略的高度重视。

  佛山市委、市政府将标准化战略作为“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跃升的推动力。2007年8月20日,佛山市政府颁布《关于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和《一份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专项经费实施细则》的文件,亮出了技术标准战略推动“佛山制造”的旗帜。此举旨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标准的融合,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跃升。

  东莞市委、市政府把标准化战略放在了突出位置,自2008年以来,该市两次出台了“推进制造业标准化工作实施办法”。尤其是2011年出台的“技术标准战略“十二五”规划”,作为标准化战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把标准化工作上升到战略规划层面,为该市标准化工作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旨在进一步加速外源型经济向内源型经济并举发展转变,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中山市委、市政府通过积极搭建多层次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构架,加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激励。通过动员各镇(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有的镇(区)设立了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专项基金。通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国际接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形成了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茂名市委、市政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发布出台了一系列引导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将实施标准化战略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为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旨在着力推进产业升级,构建茂名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市转型,构建现代产业和城市发展新格局。

  目前,广东省各地市都出台了标准化战略的相关系统化政策文件,旨在引导和推动县、区级党委、政府重视标准化战略的实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技术创新成果向标准化的转化,从而加速推进“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的转变。

  实现“质”和“量”的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标准化工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关系到科技、产业、贸易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区域竞争优势的成败。

  为此,广东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将制修订国家标准视为标准化战略的重点,把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提升到了战略竞争的高度,使承担标准研制的企事业单位配套资金投入得以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

  在广东省每年1500万元的标准化战略专项经费财政支持下,带动了21个地级以上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超过3亿元,撬动企业标准化研制经费投入超过几十亿元,企业已成为标准研发、制定的主力军,从而加强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重要专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促进了自主创新和技术标准的融合,抢占了产业制高点。

  广州市自“十二五”以来,市财政共投入6700多万元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带动了8个区相继制定、设立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专项财政资金规划6400多万元,带动企业投入比例到达1:17。5年来,广州市在标准化战略的引领下,已经有103个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SC/WG)秘书处落户广州,引领产业健康发展。该市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分别为687、450、319项,掌握产业发展“话语权”。

  佛山市自2009以来,在每年1000万元技术标准研制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实质资助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标准制定修订的经费已达5000多万元,推动了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标准研制的积极性,增强了该市企业的行业影响力,掌握了行业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

  珠海市通过设立标准创新奖,金奖、银奖和优秀奖,每两年为一届,并给予奖金50万、30万、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旨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产品核心竞争力,从而打造“珠海标准”。截至2014年,珠海市财政安排用于推进标准战略专项资金已达3810万元。

  东莞市不断出台的相关政策,以考核激励和财政资助为手段,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今,市财政已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对每主导制定一项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分别给予100、50、30、10万元的奖励。通过激励政策,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的执行标准向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标准转变,从而推动该市产业的调整升级。

  中山市从2011年开始,每年设立不少于300万元的标准化食品、建材、化学工业、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LED产业、风能、节能环保、服务业及农业等行业,有效地提高了企事业单位参与各类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

  标准化战略资金的引导和带动效应,极大提升了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调动了企业主导和参与标准研制的积极性,一些企事业单位通过实质性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企事业单位成为标准制修订的主力军,不仅掌握了行业发展的主导权,而且在各自的产业中,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

  用联盟标准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

  “一镇一品”的区域性产业集群经济是广东制造业的一大特色。

  当前,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压力。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加快?

  广东省各级质监部门面对这个难题,在一些产业聚集镇(街)成立210个标准联盟组织,发布实施联盟标准742项,不仅引领产业走出了无序竞争的困境,再造镇(街)产业发展新优势,而且也成为寻求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一把“钥匙”。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广东形成了一批以镇(街)为地理单元,由成百家同类生产企业汇聚而成的产业集群。然而,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产业没有产品标准或行业标准“门槛”不高,以及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质量意识淡薄。随着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企业把牺牲廉价资源和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竞争主要手段,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为此,广东省质监局在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中,创新工作思路,瞄准一些尚未建立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的优势产品,采取自愿结合的形式,将行业内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制定和实施企业联盟标准。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起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制定和推广联盟标准的模式,先后制定并实施的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推动了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在联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级质监部门通过组织企业自愿结盟发起,共同起草、制定并承诺执行的标准,以标准为纽带促进各企业变分散发展为整体发展,实现产业借力联盟标准脱胎换骨。

  2011年6月8日,由顺德区组织的“美的”、“创迪”等10家电压力锅标准联盟企业,以产业联盟形式组团代表我国向国际电工委员会提出的电压力锅国际标准修订提案获大会通过成为了国际标准。这是顺德以标准联盟为纽带,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抱团主导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从“联盟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再到夺取国际标准,实现标准的“三级跳”。

  电风扇行业产品质量提升一直是佛山市的老大难问题,佛山市质监局通过在实施联盟标准,破解产业链中的质量问题,使电风扇行业的产品质量两年内大幅提升。佛山市和南海区质监局采取“政府引导,协会牵头,企业主体”的模式,以标准为纽带,将企业聚集在一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联盟为基础,以政府支持为后盾,由企业制定出了《电风扇网罩》、等3个联盟标准,作为企业采购零配件标准,倒逼配件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从而确保整机的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实现了产业借力联盟标准脱胎换骨,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而且引领产业走出了无序竞争的困境。

  汕头市通过积极引导地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企业联盟为基础,由企业积极参与的“镇(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产业集群联盟标准工作模式,通过建立标准联盟和制定区域性“联盟标准”,使产业集群镇在“联盟标准”的约束下,实现了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跨越,推动了产业集群的聚集壮大。例如《日用塑料制品》等一系列联盟标准,大大推动了专业镇企业产品提高技术标准水平,打造了产业集群品牌,提高了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珠海市为大力推行企业标准联盟建设,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以“协会+企业+技术机构”的模式推进高端联盟标准制定。珠海市质监局围绕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和指导珠海优势传统产业建立标准联盟,在耗材、装备制造、化工、水产等优势传统产业专业镇和产业园区及外贸基地等集聚产业建立标准联盟,先后制定了19项联盟标准,促进各企业变分散发展为整体发展,实现产业借力联盟标准脱胎换骨。

  揭阳市为提升产业技术标准门槛,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区域竞争力,增强产品竞争力,该市质监局通过在硬质塑料容器产业大力推广集群联盟标准,引导集群企业共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先后制定了《硬质塑料容器》等7项塑料制品联盟标准,统一了技术门槛,既解决了无序生产带来的产品参差不齐问题,也提高了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带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速。

  广东省通过实施联盟标准,即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也提高了产业技术门槛,促进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在“联盟标准”的约束下,企业相互之间竞争发生了变化,以前暗斗“斗”的是价格,现在明斗“斗”的则是质量。

  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建设

  如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解决好产业快速发展与标准制修订、标准实施与检测之间的矛盾,才能提升广东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技术前沿领域,现有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无论是实效性、先进性,还是协调性等都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发展的瓶颈。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发展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广东省质监局根据新兴产业发展、变化、更新快以及技术含量高,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特点,把建立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放在了标准化战略的突出位置。

  近年来,广东省确定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商务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省质监局按照“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创新驱动”的工作思路,先后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专项规划与路线图的研究工作。

  在LED照明、电动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标准体系规划和路线图的指引下,一些企业为赢得标准话语权,将自主研发的“独门绝技”转化为标准,抢占产业制高点,实现了技术人才90%以上在企业、研发资金90%以上来源于企业、研制标准项目90%以上来源于企业的集聚发展模式。新兴产业在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中,更多地体现广东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从而提升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是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被列入广东省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广东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和市场空间。

  2015年9月6日,广东省质监局联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在国内率先出台的首个区域性产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是在全面调研该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特征、现状、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出发,规划了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航空装备、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制造4个产业标准体系,并分别从“标准化研究、平台建设、关键标准制修订、政策措施、专家队伍与专业人才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产业标准化的战略推进进程和目标,对产业科学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深远的引领作用。

  构建“双轮驱动”现代产业体系

  如何摆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

  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是不是光盯着制造业,不要服务业?是不是只要新兴产业,把农业都“转”出去?

  广东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制造业大省,必须修补现代服务业“短板”,破解服务业已占该省GDP50%却无标可循的困局;必须以农业标准化为纽带,形成现代农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实现传统农业向大农业的转变。

  在标准化战略的指引下,广东省在2010年对10家服务业企业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助推现代服务业做强做大,以此改变长期以来标准化工作基本上都围绕制造业,使服务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的状况,打破这种“一条腿走路”影响着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从而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广东承担了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9个,省质监局组织下达的省级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56个。

  广州市质监局针对服务业领域标准化相对滞后,服务标准数量少,覆盖面有限,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着重在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创意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企业中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制定和实施服务标准,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实现有效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向消费者提供统一的、可追溯的和可检验的服务,从而确保服务业在该省生产总值中有大幅提升。

  东莞市质监局为破解该市展会、物流等服务业无标可循的困局,根据广东省质监局在服务业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的要求,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服务业企业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此改变长期以来标准化工作基本上都围绕制造业,使服务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的局面,从而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标准化战略的引领下,广东以750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在示范区的带动下,以一种或一类优势农产品建立龙头企业,整合了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生态等相关资源,使示范区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接二连三”真正实现产加销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带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

  茂名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飞跃的过程中,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了高效农业发展。该市种植荔枝、龙眼、香蕉等近50个品种的水果达面积23.53万公顷,产量274.51万吨,按照标准化种植的面积近40%;种植豆角、青椒、甜玉米等蔬菜面积达10.08万公顷,总产253.48万吨,全部实现标准化种植,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和北运菜生产基地。

  汕头市,在国家、省、市级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以高效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以农业标准化作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支撑,有效地解决了汕头地区人多地少的问题。5.4万多农户在75个国家、省、市级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6000多公顷耕地和2.3万公顷的水面上,从事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带来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使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6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7元。

  近3年来,广东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农用面积达114万公顷;渔业、种植业、林业平均单产分别提升11%、13.9%、20%;使102万个示范农户单产纯收入平均提升了20.7%。

  广东省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已逐步建立起了国际、国家、行业三个层次、构筑形成了覆盖该省一、二、三产业的标准化体系,不仅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实现了企业与产业的双升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