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的提升 地位的跃升
- 发布时间:2015-08-07 09:33:13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
10年,既是时间阶段的总结,更是时代潮流的演绎。
10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广东制造业被逼上了“绝路”。
在此后的10年里,广东将技术标准作为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通过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使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厚积薄发”的蓬勃态势。
当前,落户广东的国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TC/SC/WG)分别达到9个和190个,这些标准化组织不仅抢占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而且也成为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领头羊;广东企事业单位共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分别达891、3912、3207项,组成了“广东团队”,扩大了优势产业在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推动成立210个标准联盟组织,发布实施联盟标准742项,使一些企业携手从“联军”到“地方队”,再挤进“国家队”,用标准再造了传统产业新优势。
从数字看广东实施标准化战略带来的变化,就好像看一位田径百米运动员比赛,越到后程速度越快,因而也就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超越。
□ 本报记者沈 洪
两个战略 推动量的提升
将制修订国家标准视为标准化战略的重点,把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提升到战略竞争的高度。
“有家居的地方,就有广东产的家电;有建筑的地方,就有广东产的建筑材料”,用这一说法来形容广东相关产业在国内的地位,丝毫都不夸张。
尤其是逐步形成的珠三角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材料、家具、灯具、家电;粤东和粤西的化工、金属制品、海洋水产等100多个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勾勒出了广东“制造业城市群”这一最鲜明的特征。
然而,因制造业发达而闻名的广东,其掣肘之处也恰恰在于制造业。为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广东将标准化工作上升到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战略层面。
早在2004年,当全国大批企业还在大搞加工制造业,单靠廉价劳动力和低廉产品占领市场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率先提出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为契机,树起了标准化战略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标准”转变的旗帜。
进入“十一五”后,广东省相关领导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由“广东制造”转向“广东创造”。2007年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要求,旨在推动“广东标准”向“广东智造”跃升。
进入“十二五”后,广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竞争的格局也在变化。从原来的产品竞争、企业竞争演化到区域间整体竞争力的比拼,其背后需要标准化战略作为支撑。2010年伊始,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一号文件,2011年10月,发布《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二五”规划》,旨在推动全省标准化战略呈现出协同发展的大格局。
这一系列高规格、系统化政策文件,不仅是为了推动量的变化,更是要实现质的飞跃。
四个变化 开启质的飞跃
从动力之变到理念之变,加速了标准化战略实施步伐;从观点之变到思路之变,提升了标准化战略综合效能。
动力在变。在政策激励机制下,承担标准研制的企事业单位配套资金投入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推动了“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
在广东省每年1500万元的标准化战略专项经费财政支持下,带动了21个地级以上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超过3亿元,撬动企业标准化研制经费投入超过几十亿元,企业已成为标准研发、制定的主力军,从而加强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重要专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促进了自主创新和技术标准的融合,抢占了产业制高点。例如广州市自“十二五”以来,市财政共投入6700多万元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带动了8个区相继制定、设立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专项财政资金规划6400多万元,带动企业投入比例达到1∶17。
理念在变。如何解决标准的“公益性”和知识产权的“私有性”矛盾?广东省引导和鼓励企业“向上看”,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的企业标准并建立先进标准体系。
没有先进的标准,就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更无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为提高标准化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标准转化率,加大和加快标准制修订力度和步伐,逐步解决标准制修订速度慢和高新技术标准滞后的问题,广东省质监局在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强标准化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中,鼓励地市质监局将标准化工作成效的“事后”奖励与“事前”资助相结合,对企业主导和参与标准化的奖励有“奖”更有“励”,推动优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的竞争。
同时,选择重点产业和产业集聚区,开展先进制造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通过在10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企业及一批产业集聚区开展先进制造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制定严于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为标准化体系建设树立了新“标杆”,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高标准、高质量带来高效益。
观念在变。通过在一些产业集群制定“联盟标准”,广东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推动各企业变分散发展为整体发展,成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一把“金钥匙”。
“一镇一品”的区域性产业集群经济是广东产业发展的特色,该省已形成了一批以镇(街)为地理单元,由上百家同类生产企业汇聚而成的产业集群。为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广东省质监局创新工作思路,瞄准一些尚未建立相关标准的优势产品,采取自愿结合的形式,将行业内的企业聚集在一起,逐步建起了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为模式的标准联盟组织,通过集成联盟成员中的先进技术,制定并实施联盟标准,再造了传统产业新优势、推动了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2011年6月8日,由顺德区组织的“美的”“创迪”等10家电压力锅标准联盟企业,以产业联盟形式组团代表我国向国际电工委员会提出的电压力锅国际标准修订提案获大会通过,成为了国际标准。顺德以标准联盟为纽带,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抱团主导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从“联盟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再到国际标准,实现标准的“三级跳”。
思路在变。如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广东省通过解决好产业快速发展与标准制修订、实施、检测之间的矛盾,提升了广东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发展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广东省质监局根据新兴产业发展、变化、更新快以及技术含量高、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特点,把建立新兴产业标准体系放在了标准化战略的突出位置。该局联合相关部门在LED照明、电动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制定了标准体系规划和路线图,为其发展提供重要指引。在路线图的影响下,一些企业为赢得标准话语权,将自主研发的“独门绝技”转化为标准,抢占产业制高点,实现了技术人才90%以上在企业、研发资金90%以上来源于企业、研制标准项目90%以上来源于企业的集聚发展模式。此举使新兴产业在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中,更多地体现广东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从而提升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接二连三 带动新的升级
用标准化引领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用标准化助推传统“三农”提质增效。
如何摆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不仅盯着制造业,而且关注服务业和农业的“接二连三”。
广东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制造业大省,必须修补现代服务业“短板”。破解服务业已占全省GDP 50%却无标可循的困局,必须以农业标准化为纽带,形成现代农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实现传统农业向大农业的转变。
在标准化战略的指引下,广东省在2010年对10家服务业企业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助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以此改变长期以来服务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的状况,打破这种“一条腿走路”影响着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从而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广东承担了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9个,广东省质监局组织下达的省级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达56个。
在标准化战略的引领下,广东以750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在示范区的带动下,以一种或一类优势农产品建立龙头企业,整合了相关资源,使示范区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接二连三”真正实现产销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带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近3年来,辐射带动农用面积达114万公顷,渔业、种植业、林业平均单产分别提升11%、13.9%、20%,102万个示范农户单产纯收入平均提升了20.7%。
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目前广东已逐步建立起了国际、国家、行业三个标准层次、构筑形成了覆盖全省一、二、三产业的标准化体系,不仅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实现了企业与产业的双升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