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国货何必披洋皮

  • 发布时间:2015-05-14 09:39:35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林 鸣

  殖民时代早已远去,但在不少企业家的心里,至今仍保留着一小块“殖民地”。长期以来,国内一些企业热衷给自家品牌起洋名字,有的勇于编造悠久的“混血”历史,有的把产品打扮成华丽的“洋娃娃”或“洋丫头”。众所周知,此举倒不是热爱西方文化,而是给自己打气儿壮胆儿,让产品价格“与国际接轨”。

  开放的时代,很多中国娃娃都有英文名字,这不足为怪。但当企业“起洋名”成风甚至“傍洋牌”时,就不那么正常了。据统计,除了服装界大部“西化”,洋名在家具、建材、珠宝服饰、食品、乐器等领域也出够风头。这种热衷用“洋品牌”以及“洋产地”包装的风气,透露出了深层次的原因。经营者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看到品牌价值所创造的利润远高于产品品质创造的价值。诚然,创业初期,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提升产品品质以及创新度,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而通过采用国外知名人物或地名的直译汉字做商标,寥寥数笔,便可快速提升品牌认知度。然而,这些企业只顾摘“桃子”,却未想到“桃树”底下有故事。无论古今中外,每个鼎鼎大名的品牌,都讲得出自己悠久的成长故事。就算是偷偷摘了人家的“小桃”,可是您的品牌也能拥有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吗?特别是您会用英语、德语或意大利语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吗?

  笔者听说,某些居高临下的企业家,喜欢将本土品牌的失败归咎于国人的所谓“畸形消费心理”,下结论说“是由于这部分人群一味崇洋媚外所致”。这种说法颇欠公平。其实,消费者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崇洋媚外”肯定出于自身的某种需要。如果本土品牌能直面现实愤而崛起,让自己变得和洋品牌一样强大真诚,那么消费者一定会“爱”上它们。还是用事实说话吧:一个国外服饰品牌,其营销离不开名设计师、名模、电影明星之类元素,每种元素又有自己的造星策略。而我们的某些企业一边靠洋品牌的加工订单赚钱,一边瞅冷子注册个假洋品牌。如果忽悠不了人,就埋怨是消费者“崇洋媚外”。这种作派说穿了就是小家子气。如今,洋品牌的光环逐渐退去,而中国制造业已积累了足够的人才和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是,年轻一代不再盲目崇洋媚外,而是“择优录取”地面对消费。就这样,现实又一次把制造商推到了风口浪尖:是继续“丽兹”、“罗曼”下去?还是让“梅花”、“牡丹”绽放?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洋名、土名并不重要,关键要看企业是否拥有足够底气。事实证明,挂洋名的品牌虽能在短期内赢得消费者好感,但“药效”毕竟有限,时间一长,消费者往往会恢复理智,择优选择。市场是无情的,但又是有情的。不管是法国的《三剑客》,还是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只要你的品牌对消费者“情意绵绵”,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都会受到追捧。近年来化妆品的“国货热”,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这些积极复兴的中国品牌用实践证明:哪怕是个“土”名字,只要在产品质量下足工夫,照样能声若洪钟地讲好“中国故事”,跻身世界品牌之林。多年前,笔者曾写过一段话:我们毕竟是出过唐诗、宋词的民族,为什么不能从中吸取精华,发扬光大,让自己的品牌世界再现盛唐风采呢?我们期待中。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