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为社会多做些有益的事

  • 发布时间:2015-03-27 09:34:45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张守涛

  3月9日,我在摄影界最要好的朋友吕厚民先生去世了,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更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难道这个短小精悍、平静善良而又充满朝气的老人,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前些日子我就听说他病了,本来想去看望他,可是又听说他和另一位摄影家一起到湘潭办展览去了,心想可能没大事,只是偶染小疾而已,谁想到这么快他就走了。

  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政协礼堂的一次活动上,邵华大姐(毛泽东的儿媳)拉我认识了吕厚民先生。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先后两度任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为历史留下很多珍贵的摄影资料,是我很敬佩的老一代摄影家。那天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我很恭敬地说:“能认识您这样的大摄影家,太高兴了。”他用力抖了抖握着的手平静地说:“我们都要为社会多做些有益的事。”这用力握着的手仿佛是说:我还不老,还能为社会做很多事。事实也是这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不息地、默默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相识20多年并没有多少私人的交往,只是在文化艺术界规模比较大的聚会上见过几次面,每次见面不过是寒暄,互相询问一下近况,也没有深聊过,逢年过节打个电话也只是互相拜个年。直到2012年吕老和我还有中国文联的罗杨先生一起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19周年书画摄影展,我和吕老的联系才多了起来。当时考虑到吕老年纪大了,又连续在外办展,怕他太劳累了,和他商定帮他一起挑选参展作品。在11月初的一个下午,由学生王一涵驾车同我一起如约来到他家。进门后,他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他在东北办展的情况,我也把天津人美展厅的情况介绍给他;又把我和罗杨同志的准备情况一一向他做了介绍。吕先生告诉我,东北的展品还没有到京,只能从他家现存的照片原作中挑选一部分。当时我觉得照片原作太弥足珍贵了,询问他有没有可替代的,可是他说这个展览值得,我也就没再说什么。说着他就起身到里面房间取出一盒盒的照片作品,小心翼翼地放在沙发后的一个桌子上,然后戴上了一副事先就准备好的白手套,这才打开盒子,细心地挑选起来。本来我和一涵打算上手和他一起选,可是看到他小心翼翼的样子,真后悔我们怎么没想到准备手套呢,我俩只好静静地看着他一张张地挑选。他一边挑选着照片还一边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每幅照片拍摄时的情景。当他取出毛主席在庐山的一张照片时,索性拿着照片坐回到沙发上,给我们讲起了那天拍照时的故事。他说那是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一直很劳累。一天早上在大家的劝说下,登上含鄱口散步,这时他连续拍了几幅主席侧影的照片,但是这幅是他最得意的。照片上,主席独自坐在长条石凳上,思考着,远处蓝天白云,无论从人物的姿态和背景的处理都恰到好处,很恰当地表现了一代伟人的风采。后来天津人美设计的请柬上特意选用了这幅照片。虽然我们的展览最终还是没有直接用吕老的原作,而是采用了复制品,但是他那种认真的工作态度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2月23日展览正式开幕那天,吕老不顾年高,一早就从北京赶到了天津,整个上午不肯离开展厅,站在一些重要的作品前给观众讲照片背后的故事。当一群参观者要求和我们合影时,我和吕老刚站在学生后面,就聚上来一大群人,吕老还热情地和大家打着招呼。

  事情已经过去3年了,我和吕老虽然一直有联系,由于各自都很忙,始终没有机会见面,如今他却突然走了。他人虽然走了,可是他所留下的作品,将成为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他那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他“为社会多做些有益的事”的境界更是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