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我们绝不能这样造车”

  • 发布时间:2015-03-18 09:35:02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胡立彪

  最近有报道称,去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为122次,达到汽车召回条例实施以来的新高。虽然汽车召回并不意味着产品质量的下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豪华品牌在华市场加大推广力度,豪华品牌的投诉维权现象越来越多,国产化后的豪华品牌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被消费者质疑质量不如从前。

  国产化后汽车质量疑似会下降,这是一个自打有了合资这事后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如今豪华品牌汽车国产化进度加快,却也疑似同时加入到“质量疑似下降”的豪华套餐,这不得不让人们再次把这个疑似问题拿出来,重新审视。

  我们真的不愿意设想这种情况是一种橘枳之变的逻辑,但事实证据或迹象总是往这个方向上引,这实在是很无奈的事。二十几年前,合资刚刚兴起的时候,国内不少人有一种情绪:每当国外的技术人员严格按标准检测把关认定某一产品或生产环节不合格时,就会认为外方是在故意刁难中方,甚至引发民间关于“我们要不要让外国人利用技术标准卡脖子”的争论。现在这种呈示对抗的情绪应该是没有了,但面对外国人严格按标准办事的执拗,一些国人仍希望他们有所变通,而这种“希望”事实上是很危险的,一旦“变通”达成,质量下降则成为必然。

  还是拿一个例子说事吧。上海大众在早期生产桑塔纳的时候,国内方向盘技术标准只有3个,而德国人给的标准却达到106个。中方认为这种标准太严苛了,但德方始终坚持他们的标准。事情最后闹到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那里,朱镕基明确表态要按照德国人的标准生产,这才把事态平息。事实上,正是按德国标准拔高而不是向国内标准妥协,中国合资汽车才有了突破发展。上海大众老总陈志鑫回忆这件事时感慨,如果不是德国人的“顽固不化”,“中国汽车工业的水平将比现在整整落后10年”。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说。在对待标准方面,并不是所有合资企业都能坚持外方高标准,也不是所有外方都能够像早期的德国人一样“顽固不化”到底。任何在标准上的妥协,都必然会带来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或者下降。有专家认为,只有像德国人那样在中国有长远战略打算的外资方才会追求高品质,而那些只是想在中国捞钱寻求短期利益的跨国公司,则只会关注价格。有这样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一家中德合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在解剖了某中韩合资企业的一款卖得不错的车型后,摇头说:“我们绝不能这样造车。”这款车卖得火,不是因为其技术有多先进,品质有多好,而完全是因为它价格便宜。在德国人看来,如果品质没有保障,火得了一时,却火不了一世,而且最终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我们绝不能这样造车”这话,就算德国人自己,也不能保证在合资环境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打一点折扣,而就“这样造车”的合资企业从过去到现在究竟有多少,不用调查也可以断定这是个大数。一汽重卡曾为了在驾驶舱下面装两节上车的台阶,用了6个月时间搞研发,这种谨慎的做法却遭遇一些人的批评:“这要是放在××或××(两家自主品牌车企)可能几天就够了。”对此有专家评价说:汽车是关乎人的生命安全的一种商品,车上的每一个零件都必须经过试验,不经过试验,说装什么就装什么,要真那样,谁都能造车了。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这么多年,如今已登上世界第一产销大国的宝座,但汽车质量问题似乎也与日俱增,拿个世界第一恐怕也不成问题。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相关投诉26251件,其中质量问题10230件,占比达到了38.96%。这也意味着,汽车质量问题依旧是汽车相关投诉的主要问题。

  显然,国产化后汽车质量会否下降,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在质量问题上,相比于坚守高标准,妥协更容易。有专家说得好:一个产品质量的好与坏,一个品牌口碑的好与坏,与国产与否并没有根本上的关系,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人。所以,“我们绝不能这样造车”,问题出在“我们”,而不出在“这样造车”。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