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传承 发展 机遇 挑战

  • 发布时间:2015-01-27 13:32:54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

  传承的不仅是 计量科学技术

  “传承”对于计量人来说有它特殊的含义。在计量中我们常说的“量值传递与溯源”,其中“传递”就是“传”,“溯源”就是“承”。我们传承的不仅是计量科学技术,更是计量人美好的品德。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是伴随着共和国脚步成长起来的。60年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成为了“共和国的宝贝”。建院以来,中国计量院的综合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现有国家基准130项、国家标准281项,有证标准物质1270种。截至2014年12月,1224项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获国际公认,数量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

  根据“十三五”期间的新常态、新趋势、新变化和新要求,中国计量院对战略规划进行了前瞻性的布局,一要建立国际先进水平的计量新标准,二要提供一流的量子溯源服务和最高的测量能力,三要推动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这几个质量基础的协同发展。

  在未来5年乃至更多的时间里,中国计量院发展的战略要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明确的目标、二维的组织结构、三个有力的支撑和四组平衡的引擎、五类清晰的期望。一个清晰的目标是要传承计量文化,使计量院成为国际级的国家计量院;二维的组织结构是以同时建立以科学划分的大研究所,同时建立以领域划分、学科交叉的计量研究中心;三个有力的支撑指的是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机制建设;四组平衡的动力引擎包括计量科学创新研究、量值传递能力、以测量能力和方法为代表的技术服务以及国际国内的担当和贡献;五类清晰的期望分别是拥有和建立一流研究团队、一流研究量传实验基地、一流校准测量能力、一流技术服务水平、一流国际国内合作贡献和担当的世界级国家级计量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

  前赴后继 拼搏奋斗

  中国计量院始终坚持以研究建立保持和维护国家计量基、标准,开展量值传递工作,确保国内量值准确、统一。一方面,开展计量基、标准,标准物质国际对比,实现和国际上等效一致做了大量的创新工作。另一方面,中国计量院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国家有效的测量体系量值的源头。

  60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计量院的变化。近60年计量院在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20年来变化日新月异,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领导的支持,归功于计量院全体职工的拼搏与奋斗,归功于几代计量人的前赴后继。科研本身必须要有这种奠基,必须一代人又一代人顽强的建设。没有这样的沉淀,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面貌。计量院现在面临的一个是国际单位重建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任重道远,希望计量院能够秉承创新的精神继续勇往直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

  终身之计 在于树人

  计量院成立之初与世界上其他计量院相比,水平相距甚远,但是在计量院60华诞的今天,可以说与其他国家的计量院是齐头并进的,有的地方甚至还要超越他们。

  我就说两点,一是加强院校进一步的扶持。计量院和天津大学,在学科建设和计量院在专业的发展上的交流是很密切的,天津精密仪器的发展应该说也得益于计量院的支持和帮助。记得还是我在当学生的时候,1952年从天津大学到计量院来实习,在计量院师从李慎安学习度衡鉴定,得到了老师悉心的指导,受益匪浅,所以,今后我们要更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二是进一步注重人才培养。计量院人才济济,而且基础功底都很扎实。可是在人才提升方面比国内的其他单位要滞后一点,所以我觉得以后计量院可以适当在人才培养方面开放一点,应该大胆一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

  志大思变 心齐务实

  我与计量院的接触和认识,主要是由于王大珩先生的引导,大珩先生对中国计量院的学科建设十分关怀,他一直认为计量院是我国在计量科学领域水平最高,学术最有成就的一个科学研究院,国家理所应当在计量院建立博士学科点,培养更多的计量科技人才,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使我国计量领域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这些年来,我和中国计量院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有一些交往和接触,我很荣幸被聘为计量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交往这么多年,给我深刻的印象是,志大、思变、心齐、务实。我深深感到计量院是一个创新、开拓、团结、求实的群体,这个群体所焕发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追求一流、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以及大力协同、提掖新人的团队精神,使我深深敬佩,计量院为我国科技界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

  计量水平是 强国标志质量象征

  计量事业的发展和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一样的,从大国要发展到强国,对计量院的建设和计量学科的建设也会越来越重视。

  首先,一个国家计量的水平也反映国家科学研究的水平。我们跟学生经常讲,诺贝尔奖物理奖里有1/3、化学奖里有1/5都是从计量学里面产生的。应该说是我们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第二,计量水平也是我们国家强国的标志、质量的一个象征。国家发展了,计量院才能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我们要加强和计量院的合作,以我们和计量院成立的精密联合实验室作为一个基础,在前沿技术的研发方面要加强合作。另外也希望,在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要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万立骏——

  加强基础和 交叉学科研究

  我感觉计量科学起码有三“性”:一是重要性,计量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无论是上天、还是入地、还是海洋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是在不断发挥新的作用,我们现在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之下,计量一定会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二是复杂多样性,虽然是很多学科交叉在一起,有一个问题或者包括原来有一些基础问题,不过是检定也好还是确认也好,化学包括原子量的确定,包括恒量的界定。实际上都很复杂,并且这个工作难度也非常大。三是严谨科学性,是多种科学研究包括技术的基础。

  所以我想对计量院的发展提3点建议:第一,要加强基础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我觉得交叉学科也非常重要,很多新的领域都是交叉学科产生的问题,那么交叉学科产生的问题跟基础学科联系在一起去做,会有更多、更新、更大的作用。第二,人才培养。引进人才非常重要,但是引进和自己培养结合可能使这个发展相对来说更快、更好、更稳定。我感觉到计量院科研人员的水平都很高,让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尽快成长起来对计量院稳定的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第三,就是开放合作。计量院的科研条件非常好,有的比科学院某些研究所的条件还要好,有的仪器国内都不是很多见的,比如说核磁断层分析,国内都没有几家有,如果能一定程度上开放或者跟其他的科研单位大学有些合作肯定会让这个工作影响更大。

  中国人民解放军标准时间频率中心教授韩春好——

  没有计量 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没有计量就没有科学。我还要说,没有计量,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过去的60年,应该说计量科学研究院在计量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在国防建设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我也祝愿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未来能够在国家的建设当中取得更加美好的成果。愿计量院健康发展,更加辉煌。特别是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全军CBI体系建设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

  国家图书文献中心主任吴波尔——

  计量科技入选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计量院的发展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计量事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两次大的国家规划:一是1955年,也正是中国计量院前身国家计量局成立的时候,当时在国家《十二年科技规划》(1956-1967)中,特别作为一个重点提出来要建立全国计量基准中心。二是2006年3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明确将计量科技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本人也亲身参与了这个规划的编制,因此感触特别深。

  以前的计量是一个小的项目,在国家的科技规划体系中占的地位很低,现在不仅有了支撑计划,在其他各大计划里都有专项,发展势头非常可喜。

  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证了中国计量院很多的第一,比如从过去的国际计量家族里头的第二团队,现在进入第一团队。也见证了计量院很多重大项目的立项过程,如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的计量问题、量子物理为基础的新一代计量基标准的建立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钟华——

  现在是计量人 百年一遇的好时机

  我今年已经74岁了,第一次迈进计量院大门时,我还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的研究生,来计量院是为搞科研合作。建国初期,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立的计量体系,计量基、标准的量值要到苏联去溯源。用棉被包裹着我国的标准电池到苏联去定标。1960以后,由于中、苏分歧,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独立自主的计量基、标准体系。当时我就由老师介绍到计量院来合作,建立我国的电容基准。1965年毕业以后,又被正式派到计量院继续此项工作。我可以说是在计量院土生土长起来的。

  当时大家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特别高,愿意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课题的进展也很快,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不久我们自己的电容基准已经有了初步基础。

  1976年以后,科学的春天到来了。短短20余年,全院连续得了70多项国家科技奖励,这都是我院科技人员努力的结晶。不少人还被派到国外学习,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也有机会到德国、英国、日本、台湾等地合作研究。由于科研成绩较显著,我成为计量院第一批被提升的“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得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8月,崭新的昌平院区正式启动,能在几十年内满足计量科研工作的环境需要。前两天俄国计量院的专家来我们实验室交流,看到我们的装置后非常羡慕,说他们也想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他们国家没有给他们投入,他希望将来能和我们合作。

  目前正是计量科学发生大变化的时代。2018年国际计量界将用“普朗克常数”、“基本电荷”、“波尔兹曼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这四个基本物理常数重新定义“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和“物质量单位摩尔”这四个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计量工作的准确度将会大幅度提高。这也是计量工作者百年一遇的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初——

  人才培养 需润物无声

  我是计量院培养起来的,我是1970年大学毕业,然后考研究生考进来的。到了计量院我是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然后就留在计量院工作了,到了1984年的时候,我第一批被派出国做两年的访问学者。

  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到二十几年的发展,我认为计量院还不敢说进到世界第一流的水平。但在第二流的前列,真正进到国际上第一流的计量院我们还差一步。回顾计量院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和现在所面临的任务,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的差距,从某一个课题的经费,某一个课题的仪器和设施来讲,我们基本上不比国外的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重点的科技上,我们比国外相应课题还要条件好。可是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才能够真正进入国际上的第一流,也就是说,我们在软的方面还是有一些差距。所以我非常同意方向院长提出的想法,就是要有“传承”。这个传承其实很大程度传承的是文化,这个文化传承是一种计量的文化,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文化。

  我觉得从我们现在的发展来说,人才是要努力的方向,需“润物无声”。第一要引进,但是更重要的也要自己培养,我们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要努力,一方面要学科的交叉,这个学科的交叉,一方面是我们院里交叉,因为我们院是综合性的研究院,学科非常多;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更好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赵克功——

  没有计量 寸步难行

  没有计量,寸步难行。“科技要发展,计量必先行”,这是聂荣臻老总对计量的评价。计量是基础,计量是一切测量的科学基础,计量学是社会安全与安定的技术保证和科学基础。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计量科技的发展,并将计量发展规划写入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相信以后我们的计量发展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平台。我有信心相信未来计量院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原主任潘秀荣——

  “6个第一” 彰显可喜变化

  我想从历史的角度讲6个第一,以说明中国计量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速度有多快,是不是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第一,1981年我们首次在国际范围内建立了标准物质研究所,很多国家在我们之后才建立了标物研究所,这说明我们首先认识到标准物质的重要性而且付诸于实施。第二,1993年我们参加了几种衡量无机元素的国际比对,当时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化学计量咨询委员会还没有成立,美国人对我们中国的比对结果非常满意,认为是NO.1。第三,我们有3个原子量通过国际比对,国际上公认是最好的,后来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第四,我们成立了化学委员会,建立了基准物质;第五,我们成立了5个工作组,在国际技术咨询委员会里有较大的话语权;第六,我们是参加国际比对项目最多的国家,当时有20多个国家参加国际比对,我们是唯一一家用这五种基准方法参加比赛的。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陆祖良——

  不畏蜀道难 齐心绘蓝图

  1955年的时候我们电子计量的人不多,到1959年人多起来了,当时非常艰苦。当时是向苏联学习,包括热点转换、电桥等。后来我们有一些项目,包括电容、有的核磁共振、质量电容,这个项目解决我们的电池的基础,后来就是常数结构得出来的。再后来经历了量子技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比较困难,那个时候,我们走过了非常艰苦的道路。刚才方向院长讲了非常好的蓝图,很激动人心。同时我本人也希望向老同志学习,做一些研究工作,为计量贡献一己之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退休研究员高小珣——

  挑战与机遇同在 风险与成功并存

  第一,未来我们面临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时代和信息化战争离不开网络电磁空间,而网络电磁空间的核心是电磁场,尤其是空间电磁场。那么产生感知电磁场包括对电磁场进行加工最有效的工具是天线,凡是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都离不开电线,由于这层关系,所以天线测量是在整个信息工业领域里面非常重要、这几年非常热门的一个领域。我们说计量是测量的科学,实际上计量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点,它是建立信任,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建立起信任,第二点是创新,是通过新的测量方法和新的手段的探索。

  第二,我们在这几年建立起大型的天线开拓厂,目前应该是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还有我们建立起来的外推法天线联合实验室,这个项目直接针对卫星增益天线建立的,现在我们和航天五院、北航进行了紧密的合作,解决卫星通信当中遇到的问题。片上集成电路的研究,我们开展阻抗测量研究,建立了一系列阻抗标准。是在线上阻抗标准,跟清华、电子科技集团13所,以及东南大学等进行了密切合作,为我们国家芯片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三,我们遇到的挑战和机遇。首先,是量子干涉微波电场精密测量。大家都知道,根据物理学定义,传统的电场强度,是跟电流联系在一起的,最新的科技发展,使我们通过基本物理量有可能建立起微波场强的标准。就是这个电场和量子干涉直接建立起这么一个溯源关系。所以,最后我想跟大家汇报的是太赫兹在未来科学发展和工业发展上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已经把我们的天线测量能力,建设到110G,那么110G以上怎么带,现在这是美国人在干的事,500G的天线计量系统,它要解决的是下一代我们的遥感,我们的升空、探测我们需要的深空天线的测量。这些事情都是我们今后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我自己的感觉是挑战与机遇同在、风险与成功共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红梅——

  构建核心能力 成为世界共同关注

  作为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代表发言,我的心情十分激动。《痕量分析用试剂纯化与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我们团队近5年来取得的第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回顾化学计量科研创新之路,我有两点深刻体会。一是化学计量支撑领域不断扩大,已由原来的传统工业领域扩展到增强国际竞争力、保障食品消费品安全、支撑环境监测、大众健康等诸多领域。正是国家需求的转变,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创新,以硕果累累回馈于社会。在当今“质量兴国”形势下,我们迎来了化学计量科技的春天。二是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计量科技工作者,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己任,勇于担当,敢于挑战,乐于奉献,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正如国际计量局秘书长Robert Karrls博士所说,在全球测量中,化学测量已超过50%。国际计量界在20世纪末预言,21世纪将是化学计量最活跃、最快速发展时期。正因如此,“化学计量和标准物质”同时成为了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2006-2020年)规划和《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重要内容之一。但与此同时,化学计量又面临极化发展的技术挑战:一方面是基础前沿研究技术深度的挑战。要求实现物质纯度及同位素组成更高精密测量,被测特性量由传统小分子向大分子,以及形态、结构、活性、功能等新型复杂特性量扩展。另一方面是应用研究技术广度的挑战。国际化学计量界逐步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卫生保健、食品安全与营养、环境与温室气体、能源、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这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福祉,以及经济发展利益密切相关。数以百万计的物质、含量水平从十亿分之一到百分百、无论是民生领域还是战略新兴产业,无一能离开化学计量和标准物质,如何围绕重点需求,建立支撑国家创新的化学测量核心能力,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青年专家吴金杰——

  计量的宽阔厚重 让我一生去追求

  我的研究方向是X射线计量,算起来,这是我与计量结缘的第7个年头。7年来,我热爱这份工作,主要基于以下4点:

  第一,计量讲究传承,让我觉得非常温暖。2008年,我从中科院高能所到计量院工作,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电离辐射量与单位的改制工作,建立空气比释动能基准,取代照射量基准。以前一直从事的是核物理的基础研究,初来乍到,对工作也不太熟悉,所里的很多老同志,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对我的指导是毫无保留,让我很快进入角色。

  第二,计量讲究精准,让我值得一生去追求。这几年建立了2项X射线国家基准,从科研课题到建立基准装置,历时5年,但是在基准的研究上我从没有停止过脚步,一方面要实现基准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要不断追求,降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第三,计量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让我有荣誉感。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计量水平就越高。我以前主要是做基准,应该说是一些比较传统的计量学,后来接触到了一些新的需求,比如说空间的卫星,是第一颗卫星,它需要标的,如果不标的这个就变了,如果去国外标的就要共享我们所有上传的数据。可能会让外国人抢先得到这个结果,我们标定这个装置,就在我们产品基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能量是世界最高的,我们创新解决了计量就是要测得准。我这个工作挺自豪,因为当时首席科学家包括他们的总指挥来做验收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工作解决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没有这块标的装置的尴尬局面。

  第四,讲一讲发展的空间。我到计量院不久,先拿到博士基金,很快又拿到了院里的基本业务费,是以这个课题为基础,建立了低能X射线基准,受到肯定,去年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我陆陆续续得到很多的支持,我提出的每一个科研课题都得到了计量院经费的支持。只要有想法,院里就一定会支持,能够实现。计量院非常支持年轻人的国际合作,不管是派人出国学习、合作研究,还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组织上任职,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