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从奶荒买牛到倒奶杀牛”的死循环?
- 发布时间:2015-01-14 08:35:0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姚慧婷
很多人都记得中学历史书中曾经有“倒奶”一幕: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万恶的资本家”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这一幕近期在山东、河南等地重演了,然而倒奶主角不是资本家,而是普通奶农,那么这种“令人发指的财富浪费”因何而起?
其实我国“倒奶”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早在2006年夏季,受三氯氰胺事件影响,企业收购牛奶量大幅下滑,浙江等地就出现了奶农倒奶的事情,甚至出现一天之内倒掉14吨的情况。并且这么多年来,奶农杀牛卖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历来重视农产品生产,推崇节约之道,“粒粒皆辛苦”的古训莫不敢忘,西方国家8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不得不说很令人震惊。
之所以出现倒奶,无论是曾经的美国,还是如今我国山东等地,其原因从根本来说都是产能过剩引起的,今年倒奶现象之所以被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倒奶的范围较广,案例较多,另一方面则是此事发生在国内加大乳业市场扶持的情况下,监管部门比较重视。
自从2014年3月份以来,国际原奶价格狂跌,至今跌幅近40%,这导致大量进口乳品进入国内市场,并且国内乳企自控奶源大幅提高,大型乳业大多实现了自建牧场。因此,国内外因素影响下,散户奶农提供的鲜奶明显供大于求,散户奶农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按照经济学理论,当供大于求时,产品的提供方,也就是奶农,其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降价出售,另外一个就是倒掉。
根据此前相关媒体的报道,河北部分奶农将鲜奶的价格降到了1元/公斤,每天也只能卖掉十几公斤,剩下的鲜奶再无路可销。鲜奶的保质期很暖,就连1元/公斤都卖不掉,剩下的鲜奶除了倒掉只能留在仓库里发臭,由此可见,“倒奶”是奶农不得以而为之的行为。
虽然奶农倒奶是不得已为之,但是由于政府指导管理缺位、市场失灵、奶农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的影响,“滞销降价——倒奶杀牛——紧缺涨价——买牛扩容——滞销降价”已经成了内地乳业发展一个难以摆脱的“死循环”。
解决鲜奶过剩这一周期性供需矛盾,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借鉴国外经验,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和政府引导机制。借鉴新西兰经验,引导奶农购买商业保险,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鼓励企业收购国内的生鲜乳。
另外一方面,从奶农自身的角度,要保证奶源质量,提高鲜奶品质,重塑国人对国产奶的信心。自从2009年,河北养殖基地负责人耿金平因向原奶中投放三聚氰胺而被执行死刑,5年过去了,对于大型奶企而言,收散户的奶,依然是需要提心吊胆的一件事,这也是大型奶企自建养殖场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来说,农村散养的奶牛,大多仍是粗放式喂养、人工操作挤奶,因此牛奶存放和运输等都存在困难,散户奶农如何形成行业性自律,增加市场竞争能力,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