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当先 追求卓越
- 发布时间:2014-12-12 10:35:04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许 佳 钱扬武 记者 李 辉
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
这是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之城。
这是一座生态宜居的生态之城。
这是一座崇尚质量的魅力之城。
安徽省马鞍山城市依山环湖拥江而建,人文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是中部首个、安徽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同时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荣誉。“把‘一马当先 追求卓越’的马鞍山城市质量精神落到实处,省内争第一,全国争先进。”马鞍山市委书记张晓麟的讲话掷地有声。
走进马鞍山,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充满着向上、向善的澎湃脉动;“一马当先 追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每一次的进步都充盈着质量文化的基因。
马鞍山“五个特点”
基础雄厚的工业城市。因钢设市、工业主导,二产比重达68.1%,现已形成钢铁、机械、汽车、电力、化工、建材、食品、铸造等一批产业集群。重工业是城市固有的特质,占工业比重达到91%,各类加工设备齐全、产业配套能力较强。马钢是国内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星马专用汽车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泰尔重工、方圆回转支承、科达机电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在同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现有安徽工业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所、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3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钢铁及制品质检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达17.4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20人、授权发明专利数1.6件,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居前列,是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创业型城市试点市。另外还是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通江达海的枢纽城市。水运、陆运、空运交通体系十分完备。马鞍山港年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是长江10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和县郑蒲港年吞吐量可达1亿吨,将成为长江第四大港、安徽第一港。马鞍山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不足30公里,到京沪高铁南京站不足20公里。沿江城际高铁建成后,到上海只需一个半小时,到北京铁路行程只需3个小时。
积淀深厚的人文城市。境内和县猿人遗址距今约三四十万年,是我国最早的猿人遗址之一。含山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和市郊烟墩山遗址距今5300多年,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被国内考古界称为“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马鞍山是六朝畿辅、京都要地,历史上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名公巨卿、贤达雅士就流连驻足马鞍山,留下了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的黄山塔、孝武帝刘骏的避暑离宫“凌歊台”、萧梁时期昭明太子的读书台等六朝古迹和文化遗存。历代文人墨客钟情这里的山水,周兴嗣的《千字文》、李白的《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等传世佳作都诞生于马鞍山。
生态宜居的文明城市。依山环湖拥江,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风韵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也是全国少数几个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桂冠于一身的城市之一。2009年1月,在中部6省86个城市中第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1年,马鞍山市以优异的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其中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得分排地级市第4名,今年初,又以地级市第3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质量工作“五个重点”
近年来,马鞍山市围绕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做大经济体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把质量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着力建设生态马鞍山、打造宜业宜居生态环境。在2004年、2007年两轮质量兴市工作基础上,201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质量强市战略,2013年该市获批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剪折机床产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博望出口工业品示范区”。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推进全市质量工作新一轮发展,实现建设质量强市目标,明确了方向,搭建了平台,增强了信心。
第一,高标准规划质量。市政府出台《马鞍山市质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质量发展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发展新路子,从而更好推动马鞍山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一是质量文化氛围浓厚。全社会质量意识普遍增强,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观深入人心,广大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广大消费者关注质量、追求质量,积极参与质量建设和质量监督。二是质量安全保障有力。以市场准入、安全监督、应急处置等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健全,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显著增强,全市质量总体状况位居全国前列。三是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全市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建设工程质量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顾客满意指数不断提高,全面完成国家、省级生态市创建目标。四是质量工作机制完善。质量投入保障、质量评价考核、质量准入退出、质量发展激励等机制日益完善,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五是质量发展基础坚实。各类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比较完善,拥有一批质量好、效益佳、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一批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质量人才队伍。
第二、优环境提升质量。质量就是形象,质量就是环境,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按照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的质量提升格局要求,马鞍山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加企业创造力。今年以来年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64项,精简率49.5%,下放审批事项31项。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层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实行“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进一步规范前置行政审批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四证(照)一体”改革,促进审批服务更加便民化。《人民日报》以《吉林安徽湖南广西工商登记改革为企业“松绑”宽进严管,改革释放红利》对马鞍山“四证(照)一体”改革做法给予了报道。通过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马鞍山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客商来马投资兴业,不断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三、全方面加强质量。一是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对重点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和整治,严防质量安全风险,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加快推进“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早餐”、“放心店”、“放心家政”建设,保障市民生活质量。2013年全市重要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出口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3.03%、100%、95%、99.68%。二是工程质量稳中向好。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新开工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100%,市民质量投诉逐年下降。三是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7家,居安徽省前列,其中1家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预计到2014年底7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00亿元,完成税收10亿元以上,完成投资205亿元,入园企业数达到1200余家,吸收就业人数39174人。四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积极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稳步得到改善,市域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境内无劣5类水体存在。城市声环境质量始终保持稳定,主要交通干线和区域环境噪声值稳定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第四,抓创新推动质量。一是突出科技手段创新,在安徽省率先开展PM2.5监测工作并同环保部正式联网,与长三角地区同步发布。完善污染源在线监管体系,全市共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260台(套),覆盖全部国控、省控污染源,24小时联网监控并实时上传污染排放监测数据。在安徽省率先使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二是突出监管手段创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自律”的联动监管机制,重点加强特种设备和重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特种设备标准管理,推广应用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建立企业产品“黑名单”制度和食品安全主任制度,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开展“道德讲堂进企业,道德宣传进车间,道德理念进人心”等活动。三是突出检测手段创新。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以国家钢铁质检中心、国家机床产品质检中心两个“国家级”中心为龙头,安徽省铸造件质检中心、安徽省蔬菜质检中心、安徽省机床质检中心3个“省级”质检中心为支撑,8个市、县级技术机构及其他行业相关检测机构为基础的检验检测网络,为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第五,重品牌引领质量。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中,马鞍山市始终以“一马当先、追求卓越”城市质量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以质取胜”核心理念,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积极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服务质量满意工程、工程质量建设工程、环境质量改善工程的“四大工程”,建立名牌创建教育引导、服务培育、宣传推介、保护扶持、长效激励、滚动发展的“六个机制”,让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007年马鞍山在全省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已评出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惊天液压智控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目前马鞍山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安徽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安徽省名牌产品120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53个;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项,市政金奖1项,装饰金奖3项,省建筑工程“黄山杯”23项。名牌队伍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马鞍山制造”向“马鞍山创造”的转变。
创建工作如火如荼
第一,发挥四个作用。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据《马鞍山市质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核心,以“一马当先,追求卓越”为城市质量发展理念,实行质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部署、协同推进,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并将质量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深入开展质量强县、质量强区、质量强企、质量强业活动,共同推进“质量马鞍山”。
二是发挥质量主体作用。全面落实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通过“抓计划安排、抓分级负责、抓资格培训、抓聘用上岗、抓作用发挥”5个环节,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全覆盖。积极引导企业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重点是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百十二一”工程,即到2015年,引导10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育10家“市长质量奖”企业,培育2家“省政府质量奖”企业,积极指导推荐1家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树立质量管理标杆。
三是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市质量强市办公室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质量强市工作,牵头组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争创申报和创建工作。各成员单位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市质监局整合内部力量落实创建工作,举全局之力投入到创建工作之中,多次向国家质检总局、省质监局协调创建工作,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各牵头责任部门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创建责任,狠抓跟踪推进,确保完成创建任务。
四是发挥部门联动作用。成立由市政府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任创建领导小组成员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出台质量强市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和创建工作规划,分别组建马鞍山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工作机构,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创建整体合力。建立健全联络员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督查通报制度,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第二,树立四种理念。
一是树立大质量的理念。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以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负总责,质监、商务、农业、住建、工商、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二是树立合力推动的理念。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召开质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市质量工作。
三是树立全社会参与的理念。深入开展质量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广泛开展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四是树立质量文化引领的理念。倡导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引导企业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积极推动全市质量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载体的宣传作用,使质量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完善四项机制。
一是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完善质量激励制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
三是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完善科学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完善督查推进机制。市监察局、市政务督查目标办对全市创建工作进展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定期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完成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创建各项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第四,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坚持高标准定位。科学制定城市质量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未来一段时期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坚持高品位追求。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拥有“马鞍山制造”、“马鞍山创造”的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企业。
三是坚持高水平发展。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动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齐头并进,质量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四是坚持高质量验收。创新开展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质量示范点打造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通过近两年的创建,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创建验收要求。
第五,明确四项目标。
产品质量:生产加工环节及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4%以上,地产农产品抽查率达到95%以上,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业标准化普及率达到30%以上。推进全国机床产品出口示范区和全国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培育一批出口免检企业。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全市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运行良好。
服务质量:培育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培育一批具有马鞍山特色的品牌项目,提升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服务质量水平。到2015年,建成3个以上中华“老字号”店和达标百货店,1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物流、邮政、通讯及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专业市场、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社区服务、餐饮住宿等生活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全市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5分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分以上。
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措施,大中型工程竣工验收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新开工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保障房新开工受监工程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广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全面提升建筑节能的达标率。保证保障房工程建设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房屋住宅居住性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黄山杯”等国家、省优质工程奖,打造一批精品工程。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加大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严格处理源头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空气质量按现行标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并满足国家和省环保部门的要求,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农村联片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继续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生态市”创建工程,全面完成国家、省级生态创建目标的各项任务。
质量强市工作的蓬勃开展,推动着马鞍山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多项指标领跑安徽、冠绝江淮。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9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431.6亿元,增长19.2%;财政收入226亿元,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60.02亿元,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5亿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0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增长14%。
中国梦,质量梦。在追梦的路上有你、有我、有他。正如马鞍山市副市长王晓焱所说:“卓越质量全社会共建,品质生活全社会共享。”从我们承诺建设质量强市的那一刻起,夸父逐日的脚步从未停歇,一路前行的步伐自信从容、铿锵有力。让我们以质量的名义,为幸福奠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