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特产为何不“特”
- 发布时间:2014-10-17 10:32:53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何勇海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一块绣了几朵花的手帕,在南京、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叫“蜀绣”,到了江西成了“赣绣”,花样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样。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
(10月7日《人民日报》)
景区特产高度同质化确实是个普遍问题,旅游业再也不能视而不见。地方特产,本是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富有当地的文化历史内涵,有些地方特产,甚至只能在当地才能生产。可是,当成百上千个景区,都贩卖着“长”得一样的特产时,谁还会认为值得购买、值得为“到此一游”留念?据说有人在四川旅游,竟买到了写有“少林寺纪念”的“特产”,这对游客恐怕更是一种忽悠。
不同景区销售相同特产,从表面看,缘于景区特产缺乏创意。实质上,却是因为景区特产以“钱”为本,而非以景区为本、以游客为本。为追逐经济利益,他们纷纷通过工厂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旅游“特产”,比如被称为“×绣”的手帕;他们拼命节省成本而粗制滥造,生产出的景区特产质量低劣,价格却畸高,反正购买景区特产只是“一锤子买卖”,很少有回头客的。
为追逐经济利益,一些景区甚至“山寨”其他景区特产,当作本地“特产”予以大量生产和销售,加之有关部门对景区特产版权保护不力,对盗版打击不够,更加导致诸多景区所售特产大同小异,即使不同景区相隔数千公里,比如海南与北京、上海与新疆,但出售的景区特产却“不谋而合”。有了强烈的利益驱动,景区特产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文化与历史内涵等,又会有多少景区顾及?
景区特产不“特”,不仅会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常为买什么纪念品留念或送人犯难,而且不利于推广各个景区的独特旅游价值。尤其是,它会大大拉低国人的旅游购物消费。据统计,旅游购物在欧美国家占旅游业收入的50%到60%,在亚洲发达国家占40%以上,而在我国目前只占28%,这表明,国内外游客对我国的旅游商品仍然不满意。难怪有网友说:“到景区买商品还不如去义乌,那里应有尽有。”
那么,如何让景区特产走出同质化怪圈?各个景区要舍得投入人力财力搞旅游特产研发,打造离开本景区就买不到的特色纪念品。若景区特产非此景区买不到,游客的旅途恐怕会变得更加兴趣盎然?事实上,景区特产是一座富矿,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商品创意水平较高,地域特色明显,游客很难从此景区买到彼景区的纪念品,这就不难理解,旅游购物为何在欧美国家占旅游业收入的50%到60%了。
有关部门也要完善政策法规,引导、激励景区研发旅游特产,保护景区研发特产的热情和利益;更要加大对旅游纪念品版权的保护力度和对盗版的打击力度。若任由景区“山寨”特产横行,深度研发旅游特产的景区就会利益受损,旅游特产的市场秩序也容易走向混乱,景区特产再有多么琳琅满目,我国旅游购物占旅游消费的总体水平,仍会在低位徘徊。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