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证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号:  

净利5连降 中华企业“戴帽”恐难自救

  • 发布时间:2016-03-23 08: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小菲

  净利润连续五年下降,老牌房企中华企业(600675)如今也戴上了*ST的帽子。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迄今为止,中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企业”)已经成立62年,A股上市23年。中华企业及其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地产集团”)坐拥着上海滩的黄金地块资源,“经典项目”密布于黄浦江两岸的主要城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坐拥黄金资源的老牌房企,业绩却逐年黯淡。中华企业2015年年报显示,去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54亿元,同比增长5.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4.87亿元,上年同期亏损4.89亿元。

  “我们对市场很有信心,今年我们有20亿元的新增投资额准备用于拿地,今后核心目标还是在上海。”对于企业亏损,中华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前,中华企业之所以会出现亏损,根本的原因还是盲目地向不熟悉的城市扩张。

  不过,业内分析,眼下中华企业正抓住国资改革和大股东支持这两根救命稻草,实现自救。至于其结果如何,则需要交给时间去检验。

  股票“披星戴帽” 五年净利缩水300%

  3月19日,老牌房企中华企业发布了上一年度财报,交上了一份并不让人满意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2015年1月—12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54亿元,同比增长5.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4.87亿元,上年同期亏损4.89亿元。

  中华企业方面称,业绩亏损主要系报告期内计提了大额的存货跌价准备所致。年报显示,公司2015年资产减值损失为21.93亿元,同比增幅为237.53%,增长原因主要为2015年江阴尚海荟、江阴中企上城、朱家角香堤艺墅、松江誉品谷水湾计、杭州御品湾等项目提存货跌价准备所致。

  不过,翻阅公司近年来的财报便不难发现,其业绩一直不尽如人意。单单净利润一项,已经连续5年下降,从2011年的8.47亿元、2012年的5.65亿元、2013年4.02亿元,到2015年的亏损24.87亿元,五年时间一路缩水了300%。

  记者在年报中看到,公司项目主要集中在上海及部分二三线城市,市场占有率较低,部分区域成交量虽然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成交价格仍未有明显上涨。

  同时,其年报指出,2015年公司主要做的重点是销售去化以及资金回笼,通过一系列销售措施推动项目的去化。去年,公司共签订合同金额约80亿元,实现资金回笼约91亿元(不包括股权转让)。

  中华企业相关高层表示,2016年的工作重点依旧会放在存量消化上,“我们下定决心在存量去化上实现‘销售过百亿、主营过百亿、资金回笼也要过百亿’。”

  不过,中华企业方面也提出了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公告显示,目前中华企业开发经营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在调控政策持续不放松的背景下,公司布局的部分地区受政策和行业调整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对市场需求形成抑制,影响公司的销售和资金回笼速度。同时,公司存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和开发产品,在房地产市场激烈竞争和行业调整的大背景下,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面临波动的风险,为此可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股权腾挪频遭质疑

  2014年8月25日,在中华企业的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愤怒的散户们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因为股权腾挪拉扯在一起。小股东们对老牌地产国企之间的多次股权腾挪愤怒不已,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华企业明明坐拥黄金资源,业绩却越来越黯淡。

  据称,上海地产国企之间令人眼花撩乱的股权关系,与错综复杂的股权更迭有关。综观中华企业上市23年的历史,交织着地产集团、中华企业和上海房地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房地集团”)三家国企之间反复的股权纠葛。

  1993年,中华企业在A股上市,国家股股东占74.57%。三年后,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成立房地集团,并将手中持有的中华企业全部国家股交给房地集团,此时持股63.92%。

  2002年上海市国资委出资成立地产集团。2004年,地产集团以划转方式受让房地集团持有的中华企业股份,成为中华企业第一大股东。由此,上海市国资委通过地产集团,成为中华企业的大股东,直到今天。

  公开资料显示,自2005年起,股权分置改革推行,部分非流通股对价换取上市流通权。经过三次转换,截至2010年12月,地产集团的全部股份上市流通,中华企业全部转为流通股。

  有意思的是,当年中华企业开始从地产集团手中买入房地集团的股份,在2010年12月和2013年7月,分别以8.3亿元和12.7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房产集团40%和60%的股份。

  一言以蔽之,在中华企业成立之时,房地集团受国资委委托管理其国家股;随后成立的地产集团,无偿接管了房地集团及其所管理的中华企业股份;接下来,中华企业又付给大股东地产集团约21亿元,买下了房地集团的股权。

  上海市国资委旗下三家公司为何要在20年里左手倒右手腾挪股权?在无偿接管与上市公司花钱购买之间,谁盈谁亏?外界不得而知。目前,能看到的结果是,经过多次转让,地产集团从上市公司中华企业手中拿走了约21亿元。

  4年负债从180亿上升到335亿

  “我们对市场很有信心,今年我们有20亿元的新增投资额准备用于拿地,今后核心目标还是在上海。”中华企业相关负责人称,之前,中华企业之所以会出现亏损,根本的原因还是盲目地向那些并不熟悉的城市市场扩张。

  回顾从前,2009-2011年作为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华企业的高速扩张期。据克而瑞数据统计,三年间中华企业曾六度拿地,总价80亿元,涉及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区域“地王”级项目。

  例如2009年9月,中华企业以总价13.99亿元拿下了上海宝山区罗店新镇的D1-2地块,楼面地价高达9128元/平方米,溢价近三倍,被媒体称为罗店天价。2010年2月,中华企业又以26.23亿的高价,拿下上海松江区龙兴路R19-1号地块,楼板价11111元/平方米,而当时这一地块的挂牌价只有9.65亿元。

  一个个高地价地块的背后,是深如无底洞的资金吸附。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地产集团也曾不断通过委托借款、连带担保等形式,对中华企业进行资金“输血”或为其融资提供便利,旨在帮助其项目建设以及优化借款结构、降低财务成本,但收效甚微。

  业内人士称,高地价项目一般都会沉淀大量资金,因为一个高价项目而拖累企业发展,甚至拖垮企业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开发商拿地一般颇为谨慎,即使晋升为“地王”,也不急于开工,而是进入较长的等待期。然而,如此一来,又会因为资金难以快速回笼,导致成本越压越重。

  果不其然,中华企业2012年后相继入市的高地价项目陷入了“降价即亏本、保价则滞销”的两难境地。同时,反映在中华企业账面上的压力也不轻松。记者查询发现,2011年至2014年间,中华企业负债累累,总体负债规模上,从180亿元上升至335亿元,翻了近一倍。

  正因如此,中华企业计划转型城市更新服务商,通过小股操盘、提供代建、帮助政府进行城市更新等服务,轻资产运作,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经营效能。根据中华企业的经营计划,今年公司要实现“销售百亿、主营过百亿、资金回笼也要过百亿”等一系列目标,最终确保今年实现扭亏为盈。

  业内分析称,眼下中华企业正抓住国资改革和大股东支持这两根救命稻草,实现自救。至于其结果如何,则需要交给时间去检验。

中华企业(600675) 详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