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港股 > 港股公司 > 正文

字号:  

阿里影业抛121亿港元定增方案

  • 发布时间:2015-06-12 00:31: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恒

  6月4日,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发布公告称,已和配售代理签订配售协议,向不少于6名独立的专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配售股份。此次配售股份约占阿里影业已发行总股本的19.96%,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6.64%,合计募资约121亿港元。根据早前财报,阿里影业目前手握62亿港元,加上此番配售所募,公司现金储备将超过180亿港元,约合144亿元。如此雄厚的资金,不免让人对阿里影业的下一步发展浮想联翩。有市场分析认为,阿里影业未来将很有可能进入“收购模式”,以此实现业绩扭亏,并为转型娱乐全产业平台,构建必要的资产和业务。

  其实,阿里影业并不掩饰自己的转型意图。阿里巴巴方面就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接手文化中国之后,阿里影业的管理团队并没有急于动作,而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公司治理方面,包括对该公司原有的运营模式和产业定位进行全面调整,砍掉电视广告销售等非核心业务。而在阿里影业目前的规划中,一个“娱乐全产业链平台”才是公司最终极的战略目标。

  2014年3月,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股份。当年6月交易完成后,文化中国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阿里巴巴进军文化娱乐领域的重要布局。但这艘被外界寄予厚望的阿里系娱乐航空母舰,并未在影视制作领域大展拳脚。去年12月底,阿里影业宣布计提约3.93亿港元的减值准备——这最终导致业绩大幅亏损。

  3月31日,阿里影业发布2014年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14年总收入1.27亿元,同比下降63.6%;2014年净亏损4.15亿元,而2013年净利润为1.80亿元。报告同时显示,2014年公司电影及电影版权的制作发行业务收入1.15亿元,占总收入的91%;而收入下降主要原因则是,推迟发行若干原定于2014年发行的电视连续剧,以及取消或推迟若干原定于2014年制作或发行的电影。

  有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分析称,A股同类上市公司华谊兄弟2014年营业收入23.89亿元,净利润8.97亿元。与此相比,阿里影业在业绩上远远不及。而在影视行业,一家公司以往的业绩表现,对未来的影视制作发行的收入都有巨大影响。

  “亏损原因在于,不少影视剧都被推迟发行或制作。这要么说明公司在影视剧制作方面能力不足,要么说明市场对阿里影业制作或发行的影视剧并不感冒。”上述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事实上,外界对阿里影业影视剧制作和发行方面实力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发现,2014年阿里影业收购多个热门IP,其中包括琼瑶小说《还珠格格》的电影改编权,并向周星驰、陈可辛、柴智屏、王家卫主导或与他人合作的5部影片分别投资5000万元(每部1000万元)。今年1月,电影《摆渡人》项目也正式启动。此外,马云还在去年10月拜访索尼影业,表示有意参与《捉鬼敢死队》的投资制作。

  但让人失望的是,2015年基本过半,观众至今还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阿里影业出品的电影。对于这样的情况,业内并不感到意外,上述业内人士就表示,阿里影业原有的团队在影视制作能力上并不突出;阿里主导公司后,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

  多数业内分析认为,转型对阿里影业而言是明智之举,如果仍将主业放在影视剧的制作和发行上,恐怕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所起色;而转型后,则可以通过从事其他业务实现扭亏。

  “阿里在影视制作方面缺乏经验,资源积累较少,凭借其自身力量,欲在影视行业中形成较大影响力,还需要一段较长摸索实践。”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表示,对跨界发展的企业而言,收购是进行快速发展的常用模式。

  一旦阿里影业完成再融资,启动“收购模式”已在外界预期之中。但根据阿里影业的规划,此次转型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即便能够通过收购获得众多资产,但完成整合,形成稳定的盈利能力,仍需要不短的时间。有业内分析称,根据阿里影业的规划,公司未来的业务涉及影视剧制作、在线票务、影视金融服务和大数据。尽管业务众多,但整个公司的运作模式并不清晰,也尚未展现出其优越性,能否在短期内帮助公司打开局面,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