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证券 > 大盘分析 > 正文

字号:  

申银万国:影响A股的主要因素及历史分析

  • 发布时间:2015-01-04 07:52:51  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小菲

  主要结论:

  一、从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的角度,影响A股的最重要的宏观指标包括GDP、工业增加值、通胀、利率、货币供给。

  上证指数3234.682.18%

  二、影响A股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观调控政策和股市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印花税、外汇和资本管制、以及改革措施;股市政策主要包括国企改制上市、股权分置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证券法规和基础性制度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和产品创新。

  三、从行业格局来看,我们将A股市场的行业分为两大块和六小块,每一块均构成经济的一部分,可以持续跟踪,并和相应的宏观指标形成验证。这两大块、六小块分别是制造业(上游能源、中游制造和下游需求)和服务业(交通运输、TMT和金融)。其中下游把握需求、上游盯住价格、中游观察毛利变化,交通运输从物流角度验证经济活力,金融从流动性角度体现实体和虚拟经济价格变动,TMT可跟踪美国和台湾的电子产业。从投资角度,上游随势、中游择时、下游选股、物流做主题、TMT看创新、金融打底仓。

  四、A股市场的参与主体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截至2014年9月,个人投资者占51.9%,比去年底上升5.2个百分点;一般法人占41.6%,比去年底减少1.9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占6.6%,比去年底减少3.3个百分点,其中公募基金占比下滑最大,三季度就下滑2.2个百分点。

  五、基本面分析只是基础,对主动投资管理的启示在于:

  (1)股价未必领先基本面,更多反映投资者对经济预期的变化。对基本面的认识是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

  (3)基本面并非完全客观,很多时候只存在于人心。

  (4)市场强弱格局的判定非常重要,从中洞悉基本面到股价的映射,判定“市场已反映了多少”,而强势板块的走势是重要的信号。

  (5)品种选择尤为重要。

  六、基于基本面的趋势投资是A股重要投资策略,大致步骤如下:

  (1)深入研究中长期的基本面,不要轻易改变,决定大格局。

  (2)在大框架下抓住下阶段股市的核心交易特征。

  (3)在大框架下抓住下阶段股市的核心交易特征。

  (4)在趋势强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负面反向的因素

  (5)与各类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分析师建立良好关系,从投资者情绪、分析师盈利预测变化来把握市场和流动性变化,来更敏锐地捕捉投资方向。

  影响A股的宏观因素

  从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的角度,影响A股的最重要的宏观指标包括GDP、工业增加值、通胀、利率、货币供给。

  (1)实体经济指标:GDP和工业增加值,还可以关注作为领先指标的官

  方PMI和汇丰PMI,以及直接反映盈利水平的企业利润和毛利率。

  从大趋势来看,GDP和工业增加值衡量的经济增长和A股的正相关性较高,经济扩张和工业增长增加社会需求,扩大就业,提升企业盈利,反之亦然,而股价反映这一预期。

  从1990年至今,中国经济经历了1991-1999年、2000-2009年以及2009年至今三个经济周期,每个周期的平均时间为十年,其中上涨期为1990-1992年、2001-2007年,而下跌期为1993-2000年、2008年至今,经济波动率和平均增速呈下降趋势。相比于GDP,工业增加值波动更大,在2000年和2009年均出现了一波幅度较大的反弹,但不改经济整体运行趋势。

  (2)物价指标:CPI,还可以关注PPI。

  长期来看,股价与通胀呈现正相关关系,因为投资者在实体经济和金融资产的购买成本之间的理性选择会促使两者同向波动,高通胀会导致资金涌入股市抵御长期通胀。物价上升,企业产品售价更高,盈利增加,提升股价,另一方面物价上升导致存货增加也导致盈利增加,但也导致依赖采购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对其股价有负面影响。而短期来看,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因为非预期的通胀提高投资者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而并未调整未来现金流,股票保值作用下降导致资金流出股市,这一非理性行为令股价短期承压。

  反之亦然。

  相比于经济增长,物价变化更快且滞后于经济。从2001年至今,CPI经历了2001-2004年、2005-2007年、2008-2011年、2012年至今四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时间为4年,其中下跌期为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上涨期则是两个下跌期的间隔,2012年10月至今通胀整体上行。

  (3)货币金融指标:M2和利率,还可以关注反映融资成本的5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和社会融资总量。

  货币供给与股价呈正相关关系,货币供给增加,促进生产,提升物价,企业盈利和股利上升,也使对股票的需求增加,而且流动性增加使更多资金涌入股票。

  反之亦然。

  利率则与股价呈反比关系。利率上升,企业借贷成本增加,因而利润减少;

  而且资金从股票流入银行,对股票的需求减少;投资者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上升,股票估值下降。反之亦然。

  货币供给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存在货币超发,尤其在2002-2003年、2005年和2009年出现三次供给快速增加,并于2009年11月达到历史峰值,此后货币供给放缓。

  利率方面,1990年至今经历了三轮加息周期和三轮降息周期,其中加息周期为1993年4-7月、2004年10月-2007年12月、2010年10月-2011年7月,而降息周期则为1990年-1991年4月、1996月4月-2002年2月、2008年10-12月、2012年6-7月。利率主要起到逆向烫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加息抑制经济过热和高通胀,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降息刺激信贷和经济。

  A股的政策因素及历史演变

  影响A股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观调控政策和股市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印花税、外汇和资本管制、以及改革措施;股市政策主要包括国企改制上市、股权分置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证券法规和基础性制度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和产品创新。

  影响A股的政策的历史演变如下:

  1990年3月,沪深两地试点发行股票拉开中国股市的序幕,是中国股份制改革的产物。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后,5月20日全部放开股价,仅八只股票的上证指数三日暴涨570%。1993年2月,宣布上海“老八股”扩容,导致供给增加,当日上证指数下跌79%。

  1993年2月,开始宏观调控并紧缩货币,A股开始下跌,5月15日进入加息周期后,上证指数14个月下跌71%。

  1994年7月30日,“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

  大政策救市,推升上证指数暴涨215%。

  1995年5月17日,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上证指数次日暴涨31%。而5月23日,国务院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当日跌16.4%。

  1996年5月开始,央行连续降息,放松货币政策,上证指数半年暴涨74%直至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布社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声称“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并实施10%的涨跌幅限制,导致A股连续两天跌停。

  1999年5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坚持信心规范发展》,而且央行再次降息,上证指数1个半月涨64%。

  国企改革对A股市场影响较大。1999年9月9日,允许国有企业上市,沪指大涨6.6%,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令A股4个月跌30%。10月22日暂停国有股减持办法后,A股次日全部涨停。而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宣布国有股减持停止,次日A股涨9.3%。

  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的影响是所有政策中最大的,加上人民币汇改后升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等利好推动,创下了A股史上最大涨幅。2005年4月29日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至2007年最高点,上证指数的涨幅高达428%。

  国家调整印花税代表监管层对市场稳定的调控态度,对A股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影响最大的一次是2007年5月30日,上调印花税2个基点至0.3%,导致上证指数当日暴跌6.5%。

  中国对资本管制和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对A股也有一定影响。例如,2007年8月30日宣布港股直通车,A股1个半月上涨20%。

  2007年11月27日:中央提出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过热,防通胀,加上次贷危机和解禁股上市等资金面压力,估值泡沫破灭,A股1年内暴跌72%。

  A股行业格局及其变迁

  从行业格局来看,我们将A股市场的行业分为两大块和六小块,每一块均构成经济的一部分,可以持续跟踪,并和相应的宏观指标形成验证。这两大块、六小块分别是制造业(上游能源、中游制造和下游需求)和服务业(交通运输、TMT和金融)。其中下游把握需求、上游盯住价格、中游观察毛利变化,交通运输从物流角度验证经济活力,金融从流动性角度体现实体和虚拟经济价格变动,TMT可跟踪美国和台湾的电子产业。从投资角度,上游随势、中游择时、下游选股、物流做主题、TMT看创新、金融打底仓。

  首先来看各行业的在经济的比重,农业占比整体下降,工业仍占主导地位,不过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占比逐渐上升。

  从各行业上市公司的收入占比来看,2012年收入最多的仍是化工、采掘、建筑装饰和银行这些传统行业,但增速最快的则是休闲服务、传媒、房地产和医药生物这些新兴行业,基本超过20%。

  公司治理方面,在2006年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建立了公司治理法规体系,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和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并加强董事会和内部控制建设,使A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多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

  (1)部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不健全,并未形成相互制衡关系,部分控股股东直接干预上市公司事务,独立董事未发挥应有作用。

  (2)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所有者缺位为之创造条件,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部分高管勤勉尽责意识淡薄,更多考虑控股股东或自身利益,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