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有望续写“红十月”传奇 四季度看好消费股
- 发布时间:2014-09-28 07:52:1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文举
官兵/漫画
近期,沪指连续上攻,继2000点反弹至2200点之后,几经争夺,又成功跃上2300点,创下15个月来新高。整个三季度表现抢眼:7月沪指大涨7.48%,创19个月来最大单月涨幅;8月横盘强势整理;9月25日沪指盘中冲高2365点,创下自2013年2月28日沪指2444点后的20个月新高。从今年前三季度股指运行趋势看,A股有望续写“红十月”传奇。
红十月概率大
从历年的行情走势看,红十月的概率应该是偏向于乐观和积极的。数据显示,如果长假期间消息面平静或利多因素较多的话,国庆长假后首日涨跌基本由节前市场趋势决定。在2002年至2013年这10年中,国庆长假后首日走势都体现了节前趋势。
总之,整体市场投资者的信心在进一步回升,不管是技术面还是政策面都支持大盘后期不断向上震荡攀升。10月份本身也是四季度行情的开篇之作,虽然基本面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总体上红十月的运行趋势还是比较明朗的。
三季报成10月行情推手
业绩是上市公司的“试金石”,股价最终由公司业绩优劣来决定。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月22日,两市发布三季报预告的公司共有967家,其中189家预增、85家预减、123家续盈、70家续亏、68家首亏、55家扭亏、256家略增、96家略减、25家不确定。从上述数据可以得知,三季报业绩预增、续盈、扭亏以及略增的公司共623家,占总数的64.43%,也就是说,已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超六成预喜。
从历史经验看,三季报在季报当中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如果一家公司三季报向好,那么该公司全年业绩保持增长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国庆长假后A股仍在强势行情当中,三季报的平稳走高很有可能会带动一波行情出现。
参考近5年的10月走势,2010年国庆节前后三季报行情到来阶段,市场成交量是有明显放大的,这轮行情从9月30日启动,一直反弹延续至11月11日,沪指从2600点上涨到3186点;2012年和2013年情况差不多,成交量维持在千亿水平,同是在国庆前的两个交易日,节后延续反弹一周左右。今年国庆节前后市场成交量能否保持目前两市成交合计约4000亿的水平,是三季报行情能否出现的观察点。
四中全会提振市场信心
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召开,值得市场高度关注。四中全会主要议题“依法治国”可能至少包括两大内容:一方面是全社会的司法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是党内纪检制度的改革。
中金公司报告称,依法治国表面上看与股票市场关系似乎不大,而实则意义重大。目前,中国市场所隐含的股权风险溢价持续攀升并达到历史高位,所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经济活力不强、结构失衡、可持续性饱受怀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就在于中国企业和居民所面临的制度环境。目前,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权力与市场的边界缺乏清晰界定、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导致经济运行成本高企,活力不强,可持续性遭疑。
依法治国有望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效率,降低企业经营不确定性,鼓励创新,增强整体经济和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最终将降低目前市场中隐含的较高的股权风险溢价。
沪港通推动A股
步入长期慢牛
沪港通预留的6个月筹备期即将结束。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周五召开网络新闻通气会时透露,沪港通规则协议即将完成,业务方案已基本定型,技术准备基本就绪。此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暗示沪港通将在10月的某个星期一启动,并将由中国证监会提前两周公布正式启动时间。
沪港通是结束中国资本管制的一个起点,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内地与香港两地市场的融合,增加了A股在明年6月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的可能性。可以预见,金融开放政策必将成为A股步入牛市的重大推动力。其中沪港通是关键,意味着中国股市将迈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沪港通进入“倒计时”阶段。短期看,沪港通的体量还是非常小的。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且内地的个人投资者要参与到港股通中,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的余额合计必须不低于50万人民币。
因此,应重点关注港股投资者的动向。目前港股投资者可以购买上证180、上证380的成分股,以及同时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的A+H股。由此看来,A股市场上海外较为稀缺的板块可能颇受关注,比如农业股、军工股、医药股等。
投资者在“沪港通”开通初期可持观望态度,目前A股比港股更具投资价值。长远看,更多海外投资者进入A股后,有望带来真正的价值投资文化。
四季度看好消费股
如果看重A股步入长牛行情,那么,境外投资者就可能首选消费股。在欧美成熟市场的百年兴衰中,能穿越牛熊周期的大牛股主要是食品饮料、医药的重复性消费品。中国市场也基本相同,A股创下6124点进入7年熊市以来,有54只个股走出长牛行情,其中医药股7只,农林牧渔和家电股各5只。从行业分类来看,成功穿越牛熊周期的前六大行业当中,除农林牧渔外,全部属于大消费类行业。
有香港分析师认为,中国的内需只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远低于美国的72%。如果把这个比例提高到50%,那么中国的消费能力将领先全球。目前在中国股市中的周期性工业品股票,如地产、钢铁、能源、矿业资源等市值约占总市值的70%~80%,而在美国,非周期的消费品股票则是股市主流,工业品股票的权重仅占20%。
更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消费。2013年,中国的活跃智能设备总量从3.8亿台增至7亿台。同年11月11日“光棍节”当天,线上购物平台淘宝和天猫的销售额就超过了362亿元人民币(约合60亿美元)。此外,百度的网络搜索量每天高达50亿次,上亿的中国人使用腾讯的社交应用软件“微信”。目前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且在持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A股的消费类股票和新兴产业的市值占比将会增加,未来有更多消费类股票进入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