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私募行业迎来三元考核时代

  • 发布时间:2016-02-18 00:30:58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徐文擎

  年前基金业协会公布了一系列私募登记备案新规,让阳光私募行业迎来近年来最严监管时刻。一方面,随着规则的出台,私募“壳价值”从火热开始降温,拿牌照不发产品或进行自我增信等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不少私募尽管“理想丰满”,但不得不面临“现实骨感”,实际执行中遇到部分冲突和困难,呼吁提高规则的可执行性。业内人士认为,私募行业已经迎来“业绩、规模、合规”的三元考核时代。

  “壳价值”下降

  《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五大变化在于:不再发放纸质和电子牌照;拿牌不发产品的要被取消资格;不及时报送季度、年度等信息要被列入异常机构;私募要出具法律意见书;私募至少2名高管要有基金从业资格。

  “仅第二项,就有不少私募会因为不达标而被摘牌。”北京某小型私募负责人说。

  据格上理财统计,截至2016年2月17日,基金业协会已登记备案私募管理人26071家,其中17781家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占比高达68.20%。其中,私募证券管理人已登记备案11380家,未备案产品的有7408家,占比65.10%。此外,协会提到的备案私募基金产品包括自主发行和顾问管理,其中顾问管理产品的发行平台包括信托、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券商、期货等。

  “其实在之前北京收紧带‘投资’、‘基金管理’等字样公司的注册后,民间私募壳的买卖就开始火热了,去年12月的均价大概在5-10万元,更有甚者达到20万元。不过,现在协会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做出发行产品的要求后,私募壳也没以前值钱了,对于不是诚心想做基金投资管理的人说,拿了牌照不发产品照样没用。”上述北京私募人士认为。

  “壳值钱是因为市场环境好,市场有需求,而注册又有困难,大家就会去抢。相对的,现在市场环境不好,收益难做,注册又被收紧,且一定时间内不发产品,壳的质量就下降甚至无用,需求自然锐减。”上海一位业内人士说。

  不过,某风投领域人士说,壳价值降温主要还是在证券类私募上,风投类的壳还是“很好卖”。“在风投领域,一个新项目开始就需要一个新的公司,尤其是股权众筹式的基金,股东很分散,但从投资角度而言,公司并不希望一下进来这么多分散的股东,所以会把他们作为一个集体放到公司里去,这种时候壳的需求就产生了。”他解释说。

  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雷蕾称,此次《公告》的出台主要是为了打击诸如利用私募管理人牌照自我增信、非法经营其他业务等一系列违法行为,是为了维护整个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净化行业环境有所裨益,此次《公告》的出台可能会带动未来几个月证券类私募新产品的加速发行。

  小私募遭遇“骨感现实”

  “监管确实严了。排除已经登记备案但未发产品的近七成私募,剩下的三成,由于新增法律意见书、新增独立内控负责人、找符合要求的代销机构等各方面事宜产生高昂成本,可能又会死掉一批。”上述北京私募人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其实很多小私募,都是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有些高管是一人身兼数职,如未来监管更趋严格,不排除这些倒掉的私募会重新转到地下,走代客理财的老路。”

  浙江一家私募负责人则称,新的《公告》出台后,能够净化掉一些不具备规范运营和风控能力的私募,对行业是好事。例如,对于加强季报和年报等的信息披露,上述私募都持欢迎的态度,因为强制信息披露对所有私募基金而言是使大家站在同一杆“公平秤”上,杜绝了“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他举例说,去年某排行榜排名第一的一只基金,就只对外披露了半年业绩,但是给排行榜的是全部的净值数据,这让外人看得云山雾罩。

  但是他建议监管层在一些规定的细节上增加可执行性,减少私募个体落实规则的阻力。例如他们最近想根据《公告》中的要求,变更经营范围为单一的“基金管理”,删减掉容易误导投资者的无关的经营内容,但工商部门并不同意变更。同时,他们原本想在天津再单独成立一家基金管理类的子公司,工商部门也未受理申请。“说实话,监管部门的条线管理使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冲突’”。

  针对律师事务所对私募基金的合规运营出具法律意见书这一点,上述私募人士的态度是“可以做”,他们公司原本就有专门的法律顾问,“但意义大不大需要时间的检验,不排除产生更多的寻租空间。”他说。

  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现在已有不少小型私募开始寻求律所的介入,而律所的报价则是3-8万元不等。

  “说实话,这个报价太低了。如果还要给私募起草内部制度等文件,根本就不赚钱。但这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如果私募仅从成本考虑,一味选择收费最低的律所,可能律所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会直接影响到法律意见书的公信力。”北京某大型内资律所的律师告诉记者。

  “但如果不控制人力、销售、合规等成本,小私募可能很快就会被高昂的运营费用拖垮,尤其在整体预期收益率大幅下降的2016年,活下来是最关键的目标。”上述小型私募人士表示。

  面临三元考核

  尽管认为新规严格,但大部分私募仍在按照要求积极准备。

  “很多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在做准备,我们也在完善季报、年报制度,并积极向协会咨询高管基金从业资格的认定以及维持的相关事宜,并做充分准备。”格上理财研究员梁晓丹表示,“对于有能力按照新规完善自己的私募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没有能力的私募肯定会被清洗出局,未来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强者恒强的格局已经初步成型了。”

  浙江盈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协会出台的一系列针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内控指引、管理办法等,有利于行业规范运行和长期发展。他分析称,2016年将是中国私募业的合规元年,监管动作不会是一阵风式的,而会保持连续性,私募基金必须更加注重合规性和风控管理。

  上述负责人提到,此前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风控意识比较淡薄,“公奔私”的基金经理可能相对还好,但运作中仍然存在不合规的地方,如果听之任之,长期来看对私募行业的整体发展伤害极大。现在监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措施,覆盖从资金募集到信息披露等各环节,这是政策的巨大进步,对于具有合规意识的私募基金而言,肯定是得益而非受损。

  该负责人预计,私募业走到最后,可能只有两处与公募不同:一是“特定和非特定的”,即资金募集方式的不同;二是私募基金投资更具灵活性。但在规范性、信息披露等方面二者应达到同等水平。对于私募来说,未来将是“业绩、规模、合规”的三元考核模式,合规会成为私募的生死线,如果不合规,其它都等于零。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