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不必恐慌奔私潮

  • 发布时间:2015-05-25 01:35: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牛市到来,公转私的大潮再度兴起,不断有资深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近期,刘青山等公募大佬的奔私又一次引起业界震动,而据笔者了解,接下来还有知名公募人士将投奔私募。

  对公募行业来说,优秀基金管理人的丰富经验和投资能力不能为普通投资者所用,的确值得惋惜。然而,奔私潮并不是公募行业的灭顶之灾,对其过度恐慌大可不必。

  实际上,2007年的大牛市期间,公募行业就曾出现过一波公转私的大潮。吕俊、何震、王贵文等一批当时响当当的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曾引发外界对公募行业人才流失的担忧。但历经牛熊转换,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并未停滞,不仅公募资产管理规模从2007年末的3.28万亿元,增加至2015年4月底的6.2万亿元。基金业绩也毫不逊色,股混基金自2012年以来每年均取得正收益并跑赢大盘。今年以来更出现井喷,多只基金业绩翻番,有望成为公募历史上业绩最好的一年。

  这说明公募基金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投研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虽然明星基金经理不断流失,但公募投资立足成熟的买方、卖方研究,坚持组合投资的体系和流程没有随之改变。而且人才流失倒逼公募行业重视培养投研梯队建设,不断有优秀的年轻基金经理涌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募是最利于投研人才成长的行业。流程完善、压力适中、评价机制相对公平,有能力的年轻人很快就能“上位”,这是私募行业不具备的优势,也是公募行业一边人才流失,一边新秀涌现的原因。

  诚然,如果能留住资深的基金经理是更好的选择。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资产管理行业,公转私就像“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公私募行业的人才供求关系。我们看到,不断的公转私已经倒逼公募基金公司探索激励机制的变革。中欧的事业部制就吸引了多位优秀基金经理加盟,也有更多的基金公司尝试在考核机制上将业绩与规模相结合。从这个角度讲,更不必恐慌公转私对行业的负面影响。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