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否再被狩猎
- 发布时间:2015-03-02 00:26: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其实,市场对于中外分歧的高度敏感并非空穴来风。这是因为在期铜市场,新兴市场资金和国外资本大鳄之间的惨烈战役历历在目,而其中多次战役都是以新兴市场资金被狩猎而结束。
日本三井住友银行事件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处于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日本对铜等基本金属的需求量大增,从事铜贸易的住友商社在LME铜交易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逐渐衰退,对基本金属的需求明显放缓,不过,住友商社却仍持有大量LME铜的多头头寸。此时,“金融大鳄”索罗斯洞察了全球范围铜的供需基本面后,联合欧美大型资金猛烈抛空。
在索罗斯和住友商社的多空大战中,住友被打败。自1996年5月31日起的34个交易日内,LME铜的价格由2712美元/吨跌到1740美元/吨,住友商社亏损26亿美元,此后更因恐慌性抛盘将损失进一步扩大至40亿美元,受三井住友银行事件影响倒闭的公司不计其数。
“不仅是日本,中国也曾在期铜市场被国外资本狩猎。例如在2006年底,国内资本对铜市普遍看空,但国外资本则大幅做多。最终期铜在2007年上半年走出一波大牛市行情,国内资金损失惨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中国在铜市最惨痛的失利当属国储铜事件。自2005年11月13日起,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在LME铜期货市场上,在每吨31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局,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国储局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
对此,中粮期货研究院副总监曾宁指出,以往国内和国外资本在铜期货市场出现对峙并出现过惨痛失利,一方面是因为对形势判断失误,操作方向和市场相反;另外一方面是自身的风险控制不足,操作的头寸超出权限,而在出现反向操作后没有及时限制亏损。总体来看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还不成熟,最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严格的风控体系。
“国储铜的失利主要因监管的缺失、交易员与风控环节的脱节,以及对期货和衍生工具认识深度的问题,这确实反映国内资金在国外资本市场的稚嫩之处。”吴任表示,不过目前国内大宗商品、期货行业与参与者都成熟很多,大宗商品例如铜的交易重心和定价权已明显向我国倾斜。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