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拍卖:一张照片引发的悬念
- 发布时间:2015-01-17 01:04: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萧蔷
新年伊始,一件徕卡相机拍卖的旧事还未画上句号,让众多的徕卡粉丝心存悬念。
2014年7月,有消息称前苏联著名战地摄影师叶夫根尼·哈尔杰伊用过的徕卡III相机年末将在香港拍卖。他用这台相机拍摄了大量的二战题材作品,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那张《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这台徕卡III饱经风霜,但机身冷靴前的257492序列号依然清晰可见。相机搭配的标准镜头,序列号为471366。承担此次拍卖的香港宝龙国际拍卖公司给出的指导价约合人民币240万元至360万元。
这张《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的诞生耐人寻味。当时苏联英雄米哈伊尔·米宁已将红军旗帜插上了柏林议会大厦,但叶夫根尼接到命令,带领几名士兵登上国会大厦楼顶补拍。照片里面象征着战争的硝烟是摄影师在底片上制作的。当时挥舞旗帜的士兵两只手上都带着抢来的手表,为了维护苏联军队的形象,手表也被摄影师处理掉了。
虽然这次拍卖的最终结果未见诸媒体,但徕卡相机收藏热却经年不减。
“质量就是生命”
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虽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在摄影界,徕卡早已不单是一种拍摄工具,而成为一种文化。
1913年在德国威兹勒,蔡司公司的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创造了徕卡UR系列,这离徕卡正式上市还有12年。
这种起初用于风光摄影的便携式相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35毫米标准电影胶片的相机。徕卡不仅成为一个相机品牌,还开创了135相机的发展史。据相关文献记载,巴纳克根据自己的手臂,按照从手掌到臂端的长度截取电影胶片,分成36帧,他设计的摄影负片标准沿用至今。
在摄影界,徕卡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外形不变,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徕卡已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据称,徕卡从半个世纪前推出M3机型至今,从没改过外观设计式样。历经百年的市场验证,徕卡的设计充满前瞻性,具备成为经典的全部元素。
徕卡M机身的长高之比非常接近黄金比,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最美的长宽比例是1:0.618,徕卡的长宽比是1:0.58。大道至简,徕卡的外形简洁,柔中带刚,朴实中透着优雅。它没有可有可无的冗件,零部件最少化,使之达到“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境界。
徕卡相机的制造充分显示了德国高超的金属加工工艺,每一个平面、按钮和接缝都做得无可挑剔。据说日本相机的制作公差是万分之三,而徕卡的公差是万分之一。相机机身小,但分量不轻,用料很厚,非常坚固耐用。
徕卡稳定的工艺质量在35毫米M系列中充分展示。M3、M2、M1、M4、M6的先后出现让取景器中的世界变得异常透明。1954年问世的M3机型预示着1925年以来一直持续生产的“巴纳克”型徕卡退出历史舞台。该机镜头接口由螺口转换成卡口、并搭载取景框与所使用镜头自动切换等诸多新功能,该机型震撼了当时的照相机行业和摄影界。1984年开始生产的徕卡M6是机械相机制造的巅峰,在设计上实现了“电池的非必要性”,其中极少的电子元件只负责测光,使之能够持续不断地使用,无论在摄氏零下25度还是在零上60度,都可以正常工作。M6的机身由104个部件组成,每一部分都由熟练技工亲手调校,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徕卡的每一台机身都有技师的签名,以此作为品质的承诺。
二战期间,盟军轰炸机对德国的工业城市进行轮番轰炸,连柏林都难于幸免。但工业重镇威兹勒却被美国军方指定为唯一不被轰炸的城市,因为这里有徕卡相机制造厂。徕卡相机不仅是许多美军飞行员的至爱,也是美国战地记者的必备,而巴顿将军又是徕卡相机的“大粉丝”。
“质量就是生命”,徕卡相机挽救了威兹勒这座城市。
徕卡也有缺憾
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占据了德国西部地区,徕卡工厂位于其中,被美军很好地保护起来,而蔡司工厂位于德国东部,在被苏军占领之前便被炸毁,其后一部分在当地传承,一部分被搬到基辅,但战前徕卡、蔡司分庭抗礼的局面不复存在。
二战期间,徕卡相机主要供给德军军用,损耗严重,对材质要求也很高。当时相机材料大都从美国进口,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为使黑白胶卷发挥更好的影像效果,徕卡曾从美国柯达公司进口红布帘并获得技术上巨大的成功。工厂提供的军需相机质量非常可靠。在德军攻打苏联时,天寒地冻,相机无法工作,徕卡研发了适合在寒冷地区及高空使用的相机,装置了更多的微型轴承并且涂上防冻油。美国宣布参战后,德国很多物资短缺,这也影响到徕卡相机的制造,原本要镀铬的由于金属短缺而改用油漆,还只能用军服色,因为只有这种颜色,所以布帘的材料只能改为降落伞布料。这些不得已的改动使相机零件寿命大打折扣,所以,全世界的徕卡迷都知道,1946年到1951年期间的徕卡相机经常出现质量不过关的情况。
“科技古董”
有如机械名表中的百达翡丽,徕卡早已成为机械相机的翘楚。随着一代代伟大的摄影家和伟大的摄影作品的出现,徕卡相机也成为一种历久弥新的收藏。
2012年5月,在维也纳的韦斯特利希特摄影器材拍卖会上,一台1923年制造的徕卡0系列相机最终以216万欧元的价格成交,约合人民币1748万元。这台徕卡相机拍卖的世界纪录保持至今。半年后,香港邦翰斯推出首场徕卡相机专拍,一台Luxus I斩获746万港币的全场最高价。这也引发内地拍卖行的积极探索,北京保利提出“科技古董”概念,并在当年12月份举办了首场徕卡相机拍卖会。
摄影大师布勒松这样形容拥有徕卡的感受“犹如一个温暖的吻,枪手的一次射击,或者是心理学家的那座躺椅。”“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
徕卡能成为“古董”,缘自“坚持与严谨”的德国工业理念。虽历经百年,徕卡的外观依然未有颠覆性的改变,仍旧类似大一号的录音磁带。其限量版也只在颜色、材质和镀金抛光方面有些改变。
业内认为,徕卡的品牌价值和历史沉淀对藏家来说是收藏因素的关键。特殊价值的纪念版、生产数量、使用者的名人效应,也是评价徕卡相机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的重要指标。收藏徕卡相机,首先,要选择限量版的,物以稀为贵;其次,要看相机的品相,品相决定藏品价值的高低。其中包括相机的机身、外观和相机内部的机械装制等。此外,生产年代越久远,相机制作工艺越精良,相机的收藏价值越大。
藏家提醒,徕卡相机的新旧程度、外包装盒、使用说明书、购货发票及皮外套等附件的完整度也是决定相机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有时候外观的新旧可以相差十多倍的价格。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