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花样百出 “明投暗贷”风险几何
- 发布时间:2014-12-25 00:30:32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近期发生风险的有限合伙式项目投资基金后,发现此类项目投资基金具有“包装”花样百出的共同点:发行此类项目的私募基金公司,包括各种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都有着响亮的名字,如中投汇富、华融普银等等。这些名字容易让投资者联想起国有背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机构,以博取信任,但实际上却完全没有关系,如中投汇富跟中投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同样华融普银也跟华融无关。这些有限合伙式的私募基金公司往往还租用核心商业区的办公楼,以给人资金实力雄厚的错觉。
其次,这些所谓的股权投资基金都有前文所说的“明投暗贷”的特点:名义上说是去投资某个项目,获得某项目的股权,但实际上就是拿资金去放高利贷,甚至以虚构的项目为名,骗取资金。而投资者的钱究竟被拿去派了什么用场,无人知晓,也无人监管。
这些投资公司发行的所谓项目投资基金往往通过第三方理财公司销售,或者通过银行客服人员“飞单”才能卖得掉。销售佣金高达5%。
而且,尽管名义上签署的是有限合伙合同,投资者投资入伙有限合伙项目后,该项目公司应当到当地工商局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把投资者的姓名加入到合伙人名单中。但是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披着“有限合伙”外衣的项目GP实际上并不会办理变更。例如,北京企业信用信息网上可以查到中投汇富成立23家有限合伙项目公司,但没有一家合伙企业办理过登记变更。也就是说,投资者缴纳资金后的权益并没有体现。此外,最低的募集份额并非按照相关监管规定的100万元起步,有限合伙制基金因为缺乏监管,投资者投入30万、50万元就可以购买,如杜女士买的就只有50万元。
专家认为,有限合伙制基金兑付风险频繁出现,背后的原因一是有限合伙制产品特殊的结构形式,信息披露也不透明,如募集资金大多最终转移至私户,往往存在资金被挪用的现象,也为基金管理人的跑路断联留下操作空间。而且,目前私募基金监管处于“两不管”的灰色地带,有限合伙制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缺乏有力监管。
“有限合伙在国外已经被使用多年,其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使用的人。在我国目前监管体系相对薄弱,投资追求仍以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前提下,投资者很容易被高大上的名字和高大上的办公场所所欺骗。”市场资深人士对记者说,同时该人士提醒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还是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一定要明晰产品的具体投向、确定风控措施的有效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