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基差定价生根中国
- 发布时间:2014-12-15 00:31:08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实习记者 张利静
交收货的时间差带来的价格风险、仓储风险等一直是现货产业的心头之忧。应对此类风险的基差交易最早应用于港口农产品出口定价。上世纪60年代,这一模式在新奥尔良港口应用普遍,随后推广到内陆各地。
国际上,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贸易公司来说,基差图已经成为经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而且就像白领对办公软件的应用一样普遍和娴熟。
基差图记录了上个世纪60年代起各地点每天或每周的基差变化,既有现货价格与近月合约的基差图,也有现货价格与远月合约的基差图。每家公司的图在此基础上又存在差异。
据了解,嘉吉、ADM等公司在全国各地都设有收购站,采用收购站的买入报价作为当地的现货价格,并据此计算当地的基差。
我国大豆产业链上存在百余家压榨企业及万余家饲料企业,豆类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国际大豆价格波动很容易对国内相关经销商事业带来冲击。而国际粮商均装备有经营“护身符”——以基差交易为主的成熟定价模式。
在我国,基差交易始于2004年。一些经验意识超前的浙江榨油企业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差定价在国内豆粕市场的最先尝试。
其背后,一方面,传统豆粕现货销售中的“一口价”定价由于缺少灵活性,导致豆粕交易的谈判和交易成本偏高;特别是贸易商和饲料厂豆粕价格未来预期价格会下跌时,“一口价”的销售缺乏市场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商所豆粕期货市场在2003年、2004年后得到迅猛发展,油厂、饲料厂及贸易商对豆粕期货的参与度逐步提高,大商所豆粕期货价格逐渐成为国内现货价格的风向标。
华北地区企业参与基差交易晚于华东榨油企业。据市场研究人士介绍,基差在国内油脂油料企业中的推广经历了外资公司推广——南方企业——东北、华北企业这样的接受过程。2006年,以Cargill、Luis Dryfus公司为代表的合资与独资油脂企业开始将基差定价模式成规模、成系统地在国内豆粕和豆油销售中开始推广,并在豆粕市场中取得较好的反响。2008年前后,南方的部分民营榨油企业也开始加入豆粕基差定价模式的试点。2010年,以九三为代表的国有油脂企业吸收国内外基差定价经验,开始从国内原料收购到成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基差定价创新,并取得不错成绩。
据了解,目前路易达孚、嘉吉等外资榨油企业均开展了豆粕、豆油的基差定价合同交易,但开展基差定价的企业占国内榨油市场规模仍有提升空间,基差作价合同在试点榨油企业总销售量中所占份额、基差报价连续性都有待提高。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