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与调结构艰难平衡
- 发布时间:2014-11-22 00:30: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财经观潮
□利可资产 潘玮杰
2011年来,中国的经济状况一直处于下行状态,今年预计全年的GDP增速只有7.3%。然而经济的调整远未结束,今年经济的下行主要是投资疲软,更重要的是今年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并伴随着制造业下行。由于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会拖累诸如金属、建材、机械等房地产产业链上的行业,房地产的调整将会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国内经济增速恐怕将步入一个较为长期的低速增长阶段。
“稳增长与调结构”成为经济建设方面的关键词,“新常态”经济也跃然纸上,然而面对不断增加的经济增速下滑压力,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平衡两者。今年,央行将“定向宽松”作为货币政策核心,将货币政策风格由“大水漫灌”转变为“滴灌”与“喷灌”。定向降准、再贷款工具、PSL、MLF等,定向宽松的新工具组合层出不穷。央行的定向宽松政策虽是货币政策的创新之举,但能否获得预期效果,实则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是应对“稳增长与调结构”两难境地的艰难选择。货币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总量政策,用货币政策来调结构可谓工具错配,货币政策调节的是经济体内或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松紧,但并不能保证流动性的最终流向。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增长,但对于调结构恐怕效果甚微。
实际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建设上加以保障,比如通过减免税收对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投入给予足够激励、鼓励银行对企业研发提供优惠信贷、鼓励科技人才创业成为企业家、鼓励政府部门对微观层面的产业升级的投入等。既要加大力度调控过剩产能和淘汰一些落后企业,也要加大科技发展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如果不加快这些制度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很难取得进展。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人群,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保障,他们蕴藏着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制度建设正是培育并挖掘这种动力的重要保障。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短期而言,难以看到效果。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刻,通过调结构完成经济转型显得尤为重要。短期内,恐怕只有通过市场出清,才有可能令经济重回复苏之路。所谓市场出清,即需要利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不让低效的经济主体继续占有社会有限的经济资源,要求市场要倒闭、破产一些企业。不如此,经济没法转型,改革也无法深入。
要达到市场出清,首先,需要有底线思维,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其次,要把握好稳增长、促改革和防风险三者关系,以改革的原则来确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通过风险化解和防范确保经济的基本稳定。最后,要及时发出明确信号,防范全社会的“道德风险”,确立严明的市场纪律和依法治国理念。
在新形势下,政府需要在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中寻找新平衡点,房地产和基建项目恐怕仍将是主要的平衡工具。鉴于目前房地产的下滑严重拖累经济,预计政府将继续加码稳增长政策,主要可能采取降低房贷首付比例、定向下调房贷利率、减免交易环节税费等政策托底房地产,并上马一批基建项目以守住经济底线。但是如此一来,恐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经济转型有所阻碍。
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是政府需要面对的难题。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逐渐释放经济发展潜能,不断推动提质增效,同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风险监测与评估,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只要增长在合理目标区间,应保持定力,不采取短期强刺激,以调结构为着力点,以防风险为保障,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促进转型升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