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城遭遇气候变化
- 发布时间:2014-10-11 00:31:06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王亚宏 伦敦报道
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人们对气温是不敏感的,因为一年四季无论雨雪他们都会穿着整齐的套装走进办公室——那里功率强大的中央空调会让交易员们和基金经理们在恒定的舒适温度下追逐利润。对利润敏感,是金融城工作人员安身立命的法宝,他们的工作就是驱动永不入眠的金钱追逐利润。有趣的是最近金融城遇到一个新问题:大家不敏感的温度和敏感的利润,被再次放到同一个话语体系下进行讨论。
9月底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被视为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最重要的一次全球会议。五年来虽然好莱坞一集接一集地拍了《冰河世纪》,但学界普遍认为地球越来越热。因此,全球一些大银行和金融机构承诺,至明年底筹集2000亿美元共同抗击气候变化。
虽然说金融机构天天扯着嗓子喊要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但如果你把他们当作慈善团体就错了。他们愿意掏出2000亿美元,是因为气候变化后面隐藏着巨大的碳市场。
碳交易已经喊了好多年,根据欧洲碳交易机制,企业可以买卖允许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配额,如果企业排放超配额,将遭到欧盟罚款。嗅觉敏感的金融城早在2002年就自发建立了碳交易体系,并在2007年组织了国际碳市场大会,力推建立全球性碳交易机制。当时金融城利用欧盟在全球碳交易方面的先发优势,努力确立伦敦在全球碳交易的中心地位。此后两年间,不少金融机构都设立了碳交易部门,努力挖掘这座新兴金矿。
不过,随之而来的金融风暴改变了业界形态并打破了不少机构的如意算盘,在各国忙着释放流动性,尽力挽救衰退的经济时,一时升不上来的海平面被弃之一旁。疲弱的需求导致碳排放配额价格持续下跌,压低了污染者的排放成本,反过来又让碳配额价格承压。
碳市场低迷让前期投入的金融机构只能用脚投票。根据气候市场和投资者协会数据,从2009年到2013年,伦敦城碳排放交易从业者人数下降了70%。英国智库公共策略研究所去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伦敦的银行业对碳排放交易的投入正大规模减少。当时巴克莱银行出售其碳交易部门,德意志银行关闭了全球碳交易业务,瑞银则关闭了气候变化顾问交易部门。摩根大通缩减了环境市场团队,摩根士丹利把碳交易部门从“全职”转为“兼职”。连金融城市长吴斐娜也承认,碳交易体系的发展确实低于预期,碳交易在市场作用下不断被边缘化。
不过,随着全球经济转暖,决策者们再次把目光投在温度计上。另一个利好是,未来碳排放价格可能上涨,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称,即使忽略所有全球效益,对碳排放定价的机制也会让许多国家受益。该报告提出,按照排放量最大的20个国家的国内情况,合理的碳排放价格应该是每吨57美元,远高于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目前大约每吨20美元的价位。
闻到“腥”味儿的金融机构又开始蠢蠢欲动。纽约商业银行表示,它们将在明年底之前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及其他融资工具,提供300亿美元新的气候资金;保险公司则表示会将绿色投资增加一倍,达到840亿美元,一些基金也表示不会错过分一杯羹的机会。因此,至少在明年巴黎减排协议签署前,金融机构们能先享受一下迟来的碳红利。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