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祥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

大力发展普惠保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险保障

十年来,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保险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普惠保险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保险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下一步,保险业要充分认识发展普惠保险的重要意义,加快完善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保险发展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普惠保险可得性,全面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作者|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 王玉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十年来,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决策部署,在监管部门指导下,找准行业功能定位,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保险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普惠保险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保险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夯实普惠保险发展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2月28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等方面做出了规划,明确了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缺乏金融服务或金融服务不足群体。2016年9月,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正式核准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这是数字普惠金融领域首个国际高级别指引性文件,《高级原则》覆盖8条原则的66项行动,以指引和帮助各国政府及相关各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2022年12月,原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就《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行业征求意见;在发展目标方面提到,“到2025年,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备,保障范围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产品体系更加丰富,人均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满意度有效改善。普惠保险政策制度、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基本建立,普惠保险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保险教育深入开展,消费者保护机制更加健全”。6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同志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市场主体提信心、添活力。一系列指导思想和指引文件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普惠保险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平可得、保障适度、覆盖广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发展普惠保险对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群众总体保障水平,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保险业要提升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要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持续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二、积极探索实践,普惠保险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保险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切实推进农业保险稳健快速发展,全面实施大病保险,积极开展贫困人口商业补充医疗保险。面向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行业和低收入群众发展小额人身保险。保险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逐步提高,普惠保险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深刻认识到发展普惠保险的重要意义,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积极发挥行业自律职能,组织引导行业围绕普惠保险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一是加强实践研究,2020年12月编制并发布《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蓝皮书》,2021年12月发布《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蓝皮书》,2022年完成信保业务服务小微企业发展调研。二是搭建行业平台。2021年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了乡村振兴专委会,搭建了面向三农的保险业自律交流和服务平台。三是做好宣传教育,2019-2020年连续两年与人民日报社合作开展普惠保险案例征集发布活动,对普惠保险的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聚焦三农领域,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保险业充分运用保险机制积极创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风险保障需求,大力开发农业保险、农村财产保险等保险产品,在服务农业生产、守护人身安全、保障农村财产等方面强化供给,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一是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保险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等方面决策部署,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大核心,持续加大对三大主粮生产和“菜篮子”工作的保险服务供给。进一步服务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结合《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相关精神,立足地方产业特点,量身定制覆盖全产业链组合型保险产品,有效支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据统计,2021年保险业用于服务农业生产方面的保险产品共16831个,提供风险保障5.01万亿元2,覆盖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防范返贫重点监测对象761.03万户次,支付赔款616.55亿元。

二是在保障农村财产方面。保险业持续开展农村财产类保险,发挥保险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的作用,从保障农房、农机、基础设施等角度出发,推动保险机制更深入地嵌入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据统计,2021年保险业用于保障农村财产方面的产品共328个,提供风险保障5.78万亿元,覆盖防范返贫重点监测对象38.61万户次,支付赔款7.18亿元。

三是在关键领域保险供给方面。保险业严格落实监管部门关于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供给要求,在优先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服务新农村经济主体和农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在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方面,保险业以3932个保险产品,提供风险保障0.67万亿元,覆盖防范返贫重点监测对象263.30万户次,支付赔款203.09亿元。在助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险业共开发产品85个,提供风险保障0.15万亿元,支付赔款0.74亿元。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需求特点,保险业开发和使用相关产品2229个,提供风险保障1.12万亿元,覆盖防范返贫重点监测对象101.17万户次,支付赔款118.51亿元。

(二)紧盯急难愁盼,支持小微企业减负纾困

“十三五”期间,保险业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能力,近年来,原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工信部等部门多次发文鼓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深化“银行+保险”合作,稳步发展小微企业融资性信保业务。保险业在监管部门的规范和指导下,发展以贷款保证保险、贸易信用保险为主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不断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精准帮扶小微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助力间接融资的重要市场参与者,适应小微市场总量大、额度小、分布广的特点,信保业务较好地缓解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风险抵御能力较低、财务状况不透明等信用不足问题,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调研统计,2017年至2021年,融资性信保业务保险金额自4555亿元增至73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7%,未了责任余额自4334亿增至7752亿,年均复合增长率15.7%。同期,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业务显著增长。助力小微企业获得融资金额自2017年的547亿提升至2021年的3,231亿,年化复合增长率达56%,占总体承保融资金额的比例自2017年的10.6%增至2021年的36.7%。其中,融资性保证保险贡献突出。小微企业通过融资性保证保险获得融资金额占比自2018年起显著提升,四年间扩大4倍,从2017年的10.2%增至2021年的46.3%。

二是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服务举措稳外贸。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外贸稳增长、防风险,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政策性工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导向,聚焦主责、坚守主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强化风险保障和融资增信支持,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中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难题,充分发挥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积极服务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截至2021年6月,中国信保累计服务支持小微客户达到11.4万家,同比增长16.2%,承保保额546.6亿美元,同比增长26.5%;服务小微企业承保金额占比16.7%,承保保费0.9亿美元,小微业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同时,中国信保2020年12月推出“信步天下”APP,为小微企业提供在线服务和智能化国际营销管理工具。自推出以来,累计注册用户数超过10万,其中小微企业注册用户9万多家。依托自身实时覆盖超过2亿家海外企业、6,000万家中国企业和4,000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的资信数据库,研发升级“小微资信红绿灯”“小微资信报警器”和“小微资信导航仪”等数字化资信服务产品,积极做好外贸保险服务。

三是有效助力疫情期间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疫情期间,保险业积极帮扶遇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加大企业财产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业务拓展力度,为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保障,向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提供纯信用保证保险、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适当降低保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获取融资提供增信服务。2022年上半年,保险业协会发布《关于发挥保险功能作用 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保险服务的倡议书》,各保险公司积极响应号召,扩大融资性保证保险覆盖面,对符合条件的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开发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经营类专属保证保险、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同时联合资金方制定延期还款、减免费用、暂缓催收等方案,优化理赔服务,启动绿色通道,支持疫情较严重地区线上业务办理需求,尽可能减轻疫情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风险保障和融资增信作用,进一步优化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和理赔条件,扩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

(三)聚焦重点群体,精准发力增进民生福祉

原银保监会在2021年初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整体效能,加强民生领域金融支持,保险业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深化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普惠保险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普惠保险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保险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大学生、新市民等群体的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普惠保险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积极开展老年群体合法权益保护。近年来,保险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保护老年群体保险消费者权益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保险业协会51家会员公司先后共推出140余款老年专属保险产品,涉及健康、医疗、养老和意外伤害等多个风险保障领域。积极探索推动养老(健康)服务机构责任保险的发展,以减轻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服务能力。同时,保险业积极探索老年群体投保“绿色通道”,提供老年群体“友好型”保险服务;加强行业老年群体保险服务工作等级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开发针对老年群体的增值保险服务。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保险业注重提升农村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水平,通过开展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业务,有效防范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助力解决养老等问题,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多层次保障体系建立。据统计,2021年保险业用于农村地区的人身保险产品共1184个,提供风险保障64.65万亿元,覆盖防范返贫重点监测对象103.44万户次,支付赔款113.89亿元。

三是全面加强新市民群体保险服务。从2021年开始,针对新市民群体长期在就业创业、住房安居、培训教育、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痛点切入,保险业因地制宜开展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22〕4号)印发后,保险业积极拓展新市民相关风险保障,承保新市民保险的落实力度不断增强,积极开发“人才创业险”“异地扶贫搬迁就业救助责任保险”“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责任保险”“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等服务新市民创业就业,开发务工意外险、普惠型健康险、租房家财险等产品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新市民专属保险服务平台“新市民关爱保”在河北廊坊成立全国首家新市民保险服务中心等提升保险服务便利性。据保险业协会调研,2022年为新市民提供保险保障约289.3万亿,服务个人客户的保单86.3亿件,服务非个人客户的保单4390万件。

(四)强化服务能力,夯实普惠保险发展基础

保险业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普惠保险发展环境,共同推动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普惠保险的可得性。

一是优化服务体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保险业持续优化保险服务体系,增强保险服务的覆盖面,特别是加大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体系及农村协保员队伍,为农业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助推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保险业坚守自身定位,找准服务“三农”的着力点,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县域和农村地区服务网络体系,深度服务政府需求和“三农”发展需要,全面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产寿险公司建立三农营销服务部227853个,三农保险服务站52222个,三农保险服务点431908个,有效提升县域机构网点覆盖率。人保财险整合重构农网机构队伍,组建全国农网团队5601个,农网服务经理15648人;设立三农营销服务部6615个、三农服务站2.7万个、三农服务点29.4万个,协保员30.7万人,实现全部160个重点帮扶县机构网点全覆盖。

二是推动规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普惠保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普惠保险需要从聚焦服务脱贫攻坚到实现乡村振兴总要求的转变。随着全面脱贫任务的达成,普惠保险发展需要更加聚焦服务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从注重提供基础的保险服务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需求的转变,同时也面临着涉农风险定价和管理的挑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2019年完成三大主粮制种保险行业示范性条款基础上,建立健全农业保险行业示范性条款体系,逐步拓宽农业保险示范条款覆盖范围,研究制定主要农作物、主要牲畜、重要“菜篮子”品种和森林保险等示范性条款,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条款通俗化、标准化。同时紧抓农业保险产品供给能力和承保理赔服务能力两大重点,引导行业规范开发农业保险产品,从种植、养殖、森林等三方面制定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业务规范,从行业自律角度推动提升农业保险服务的主动性、规范性和触达性。

三是强化数字普惠。数字技术和普惠保险的结合是普惠金融领域的重大进展,数字普惠保险深刻改变了普惠保险的发展方式。数字普惠保险,因其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物识别等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为普惠保险目标群体服务,不但具有共享、便捷、低门槛、低成本的特点,而且也使得目标群体享受到更多样化的保险服务,以及为目标群体设计多样且适应的普惠保险产品。保险业持续加强科技运用,提升农业保险“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切实提高承保理赔质效,促进农业保险全流程服务转型升级。推动农村数字金融创新,打造“保险+科技+服务”创新模式,提高空间信息技术、AI识别、物联网养殖等科技手段应用深度,构建农业生产、风险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探索建立灾前检测体系,积极在农业防灾救灾工作上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做好防灾减损工作。加强与气象、农林、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防灾减损工作。采用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并行方式,满足老年群体不同需求,加大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和无障碍化改造升级。

四是积极开展宣传。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社会多方力量深入开展保险知识普及和宣传,推动保险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保险消费者的保险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持续开展农业保险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政策引导,积极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牢固树立抗灾保收的思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宣传活动,提升老年群体正确的保险消费意识。保险业协会积极推进研究设立农业保险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和农业保险综合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同时,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推动解决金融消费纠纷,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利。

三、继续砥砺前行,助推普惠保险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当前普惠保险仍存在服务广度、深度不够及创新不足等问题,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保障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保险业要充分认识发展普惠保险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保险发展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普惠保险可得性,全面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要践行“负责任金融’原则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负责任金融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保险业要继续采取负责任的方式推进普惠业务,注重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在普惠保险领域,信用和信任的基础较为薄弱,保险素养和风险意识较为不足,坚持践行“负责任金融”的理念非常的必要。作为一种将社会责任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金融业务模式,负责任金融正在成为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之一,未来或将成为保险机构的新使命。

二是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保险业要继续坚持以普惠金融重点群体包括小微民营企业、农民、老年人、城镇低收入等群体需求为导向。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述重点群体的保险需求也会逐步发展,从基本需求发展到综合性需求,从小额分散的需求发展到基于产业链的需求,从分段式需求发展到全流程服务需求等,所以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深入研究重点群体的风险保障需求,建立多样且适当的产品体系,精准地匹配服务对象的有效保险需求,同时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保险服务供给,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三是要开创数字技术新途径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保险业要继续坚持数字技术与普惠保险深度融合,进一步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通过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为客户进行精准画像,进而为客户提供适合的保险产品或服务,推动普惠保险转型升级,健全数字普惠保险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场景,更好释放数字普惠保险的潜力。同时,发展数字普惠保险也必须筑牢安全根基,一方面,应善于通过数据应用,形成智能化风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应完善内部数据安全合规管理,建立标准化、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四是要坚持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保险业要全力提升普惠保险条线专业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普惠保险条线价值贡献,打造普惠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商业可持续的普惠保险模式,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标杆做法,探索普惠保险的商业可持续模式,从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两个方面降低综合服务成本。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将普惠保险产品进入各类服务场景,依托生态闭环打造高效的金融价值链,在区域市场上和同业间形成特色鲜明、品牌知名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体系化的规划和推进,建立健全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体系。

1.本风险保障金额统计口径不同于相关政府部门公布的2021年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本文数据由保险公司提供,存在部分产品具有相关保障功能,但尚未纳入农业保险统计范畴。同时,由于2022年详细数据正在统计中,本文采用2021年有关数据。

2.三农营销服务部是指经各地监管部门审核批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依法成立的农村地区营业机构。三农保险服务站是指公司基于服务三农需要,依托地方政府农技站、农经站、财政所、畜牧所、林业工作站、政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等部门共建的乡镇级三农保险服务网点。三农保险服务点是指公司基于服务三农需要,依托行政村“两委”等机构设立的行政村级三农保险服务网点。

2013年11月,发展普惠金融首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过去十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多项指标已高于全球平均,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二十大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展望下一个十年,如何着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国网财经重磅推出《共创普惠金融新十年》特别策划栏目,力邀数名普惠金融前沿人物共话普惠金融发展新十年!

中国网财经
客户端

中国网财经
微信公众号

中国网财经
微博

中国网财经
头条号

中国网财经
百家号

中国网财经
企鹅号

中国网财经
网易号

中国网财经
微信视频号

中国网财经
抖音号

中国网财经
快手号

中国网财经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