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凝聚新共识 A股仍可为

  • 发布时间:2016-05-16 07:00:1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投资时评

  3月底以来,上证指数一直在2900—3100点之间窄幅波动,但上周一周内,指数便跌破过去一个多月的波动空间。就目前弱势震荡的股市而言,A股需要时间来凝聚并达成新的共识。

  新任证监会主席上任,股市被提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是最近政策面出现了一系列微妙变化之后,能够看到,监管层正在开始着重加强股市的基础制度建设。

  其实证监会在3月全国“两会”时宣布国家队不减持、战新板搁置、注册制缓慢推进,流露出了一定的维稳趋向。但从近期开始,监管层更多立足于制度建设的信号不断释放:从深入研究中概股回归,提示炒壳风险,到跨界并购监管趋紧,这些都是监管层在有意打击A股市场上投机炒作的气氛,自内部建立有序的市场环境。而A股加入MSIC指数,从外部引入海外机构,则是意图建立多元化市场投资者结构。

  就在上周一,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开局首季问大势》,提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文章强调了当前宏观政策的重点仍然是调结构、供给侧改革。有观点认为,这一权威表态浇灭了部分投资者对经济过快复苏的幻想,也打击了活跃资金的情绪。事实上,当日,与经济复苏预期相关的有色、煤炭、钢铁等纷纷领跌。统计也显示,最近市值30亿以下的公司跌幅居前。而另一方面,上周末公布的经济金融数据,也再次显示政策不会强刺激。

  但在笔者看来,虽然股市环境的净化、基础制度的建设与重塑,以及对经济走势的明确,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阵痛,但长期来看,势必会更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L”型走势并不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速运行在一条直线上。未来中国经济从大趋势上看,进入在合理区间平稳增长阶段。这是股市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其次,应对经济“L”型走势,管理层既向市场发出可以预期的明确信号,又为经济稳中求进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撑。

  对于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已作明确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近日公布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

  宏观政策基调的明确,也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

  最后,经济“L”型走势,实际上是形成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定的倒逼压力。随着我国坚定不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速,落后的产能将不断出清,优质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实现质量效益的飞跃的新“发动机”。在这过程中,股市稳定发展的基础将不断巩固,新产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将成为股市吸引投资的持续热点。

  当然,“L”型走势还代表经济短期会有一些波动,金融市场去杠杆、控风险,会造成短期流动性的收紧。因此,应对新环境,凝结新共识,A股尚需时间。

  回顾一下,就在一季度“超预期”的经济数据披露前后,市场上出现了未来经济走势可能会呈现U型,乃至V型的说法。再加上4月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商品期货行情持续火爆,股市也有相应的上涨。当然,部分投资者对于经济走势预期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操作也成为了重要推手。但随着权威媒体对经济L型判断的明确,以及权威经济学家对经济走势的解读,指望经济大幅度回升而拉动股市反弹的市场逻辑已难以让人信服,而这就是近期股市连续快速下跌的关键所在。

  那么,股市理性的走势应该会是怎样的呢?首先是不会出现大级别的上涨行情。目前无论是经济基本面、企业盈利情况、政策环境,还是市场信心、增量资金等诸多因素,均不支持A股出现大级别的上涨行情。其次,既然说是L型,也就是经济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速,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这就意味着行业会出现分化。而增长快的行业,仍会给股市带来局部的慢牛氛围。第三,尽管存在结构性行情,但由于投资者对于经济L型仍需要一个认识与适应的过程,因此接下来证券市场的反应,仍可能显现出一定的分歧。

  究竟在这个阶段,股市会有何种表现,其特征又会是什么?是行情低迷,成交不足,还是股票缺乏弹性?这值得投资者冷静观察、不断总结。笔者认为,身处改革阵痛期、股市振荡筑底期,投资者不应试图以过去的经验来解读新的形势,而是要以变化与发展的视角,看清这种市场表现背后的逻辑,从而适应这种局面,找出应对的办法。目前来看,投资者理应保持适度的底仓思维,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要时不时地悲观,完全可以等待市场在真正触底前,适度地把握出现的机构性机会。

  具体而言,短期内,市场持续呈现“地量”,或预示着短期杀跌动能不足的情况下有反抽需求,但空间有限。判断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经济弱复苏、货币政策稳健有惯性;同时9月G20会议前汇率基本稳定,外围市场环境趋稳;其次银行、保险等机构有配置需求,但不会推高泡沫。此外,6月MSCI对于纳入A股的决议仍然将是近期重要的时间窗口。

  而从行业配置策略来看,震荡市应降低预期,把握业绩为王的核心。具有行业盈利好转驱动,且转入消费旺季的食品饮料、饲料养殖、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或是近期不错的防御性主题。另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2016年宏观政策的主基调,由此展望二季度的窗口期,新兴产业、国改改革等供给侧主题的配置机会仍然值得期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