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 发布时间:2016-05-13 01:29:58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宏观视野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简称《工作任务》),明确提出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16年底,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参照欧美国家的经验,所谓家庭医生其实就是全科医生,说白了就是“万金油”,什么病都可以看。患者若只是头疼脑热之类的常见病,家庭医生一般就可以搞定了;若得了疑难杂症,家庭医生解决不了,他们也大概知道应该去找什么样的专科医生,并安排转诊。所以,家庭医生的存在对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方便患者就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一说起家庭医生,人们脑海里就浮现出国外影视剧中的场景:主人公偶感不适,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迅速赶来诊治。一边看病还一边聊天,医生和病人更像是老熟人,关系好得不行。如今,我们也有望享受这样的服务,这能不让人高兴吗?不过,虽然前景光明可期,但实现目标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
其实,几年前,我国的一些地方就已经全面开展家庭医生试点工作,但推行中遇到不少现实困难,比如家庭医生配置“僧多粥少”、家庭医生的能力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等,都会严重影响家庭医生的服务水平,制约其进一步推广。
看病是项精细活,医生必须全情投入,不仅要能力跟得上,还得精力跟得上。水平不够的就不说了,很多时候,医生看病效果不佳,是因为患者太多,医生分身乏术,对待病人自然是疲于应付。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好不容易排了几天队,挂上了某三甲医院专家的号,结果看病时几分钟就被医生给打发了,有一种瞎耽误工夫、白费力的感觉,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推广家庭医生,首要的工作就得先补上人才的缺口。一方面,要扩大增量,在医学院校广泛开办全科医生专业,并在收入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尽可能向全科医生倾斜,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家庭医生的事业之中;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加大对现有社区医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其业务水平,避免出现家庭医生“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补了人才的缺口,还得解决“钱”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家庭医生能从出诊中取得合理报酬,有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又得将家庭医生的基本诊疗服务纳入社保范围,不过度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基于此,《工作任务》中提出,规范签约服务收费,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签约服务费用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另外,为完善家庭医生相关服务,我国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
破解人才和资金的缺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在全盘考量医疗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寻找突破点。而家庭医生在我国仍然是个新鲜事物,在百姓中的认知度还不高,人们有个大病小情还是喜欢往大医院跑,转变患者的传统观念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过,只要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对我们所热衷的事业有坚定信念,保持日拱一卒的不断进取精神,在全社会建立起家庭医生制度的目标就会有实现的一天。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