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民营医疗发展怪圈须均衡下药
- 发布时间:2016-05-09 01:30:44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一周谈
民营医疗已陷入发展怪圈。截至2015年9月,我国民营医院数量达到13600家,在全国医疗系统中占比首超50%。2014年,民营医院的诊疗人数为3.25亿人次,同年公立医院的诊疗人数超过25亿人次;民营医院仅占总诊疗数比重一成多。
2015年,34家挂牌民营医疗企业实现2.743亿元净利润,同期广告费支出高达2.738亿元,可以说是为他人打工。
这几组数据充分说明了问题所在:广大患者的第一选择依然是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虽然数量占优,但在诊疗数量上仍处于绝对弱势。这导致民营医院过分依赖于广告营销主导的引流模式,造成了广告费用的高支出。尤其是在网络搜索的竞价排名模式下,民营医院的经营净利大部分被用来支付广告费,一些民营医院靠捞偏门、过度医疗等方式提高盈利,导致声誉更加受损,形成行业日渐污名化的恶性循环。
破解民营医院的发展困境,需要更为严厉到位的制度监管。对于那些明显违背法律法规、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老鼠屎”,监管部门必须予以零容忍。不如此,就无法改变劣币淘汰良币的酱缸生态。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民营医疗机构已经从大众医疗的非主流领域向主流领域扩展,从十几年前的皮肤病、男科病、美容、整形领域,向儿科、妇科、产科甚至肿瘤和心脑血管等领域延伸。有关部门的行业监管必须走在前头,除了出事后的严查之外,更应在事前设立严格的准入及资格审查制度。
医疗系统的征信机制也要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尽快建立,一旦有民营医院经营者、医疗从业人员乃至混入其中的“李鬼”,因违法违规而被查处,其记录就要纳入“黑名单”,情节严重者必须从行业中永久驱逐。
与此相辅相成的还应有激励制度。与中国不同,在美国,民营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的比例从1975年的57.49%上升到2005年的66.47%,提供了全美82.42%的住院服务和72.39%的门诊服务,成为整个医疗体系的主流。
美国民营医疗之所以发展迅猛,离不开政府的监管,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美国营利性医院享受部分税收优惠,非营利性医院则能够享受全额免税政策。税收杠杆激发了美国民营医疗的发展潜能。
在我国,民营医院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享受免税政策,目前虽然营利性医院的营业税免了,但所得税仍高达25%。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公立医院还享受着国家的科研资金补助,民营医院却很难分上一杯羹。
民营医院在人才引进上同样面临重重障碍,包括医护人员所关注的职称等保障,仍然无法享有与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同等的待遇。医生自由执业被视为盘活医疗人才资源的入口,但从梦想到现实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这就造成了民营医院的人才缺口始终无法得以填补。
破解民营医院的生存困境,严格的制度监管与必要的激励理应并行,否则就会变成管理上的跷跷板效应,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让所有民营医院明了红线在哪里,一旦逾越就要承受严厉的惩戒,才能不存侥幸之心,损患者权益满足自身私利。在财税、人才及配套措施上给予民营医院力度更大的政策扶持,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用合规竞争来倒逼民营医疗行业的整体进步。这才是对待民营医院的理性之道,也是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的制度轨道。
□财经评论人 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