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债市避险需求旺 催生中国版CDS

  • 发布时间:2016-05-05 00:29: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相关数据显示,前4个月已有239只2126亿元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创历年同期最高纪录。债市违约频频发生,债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引发业界广泛担忧。不过,也有专家呼吁理性看待债市的“阴霾”,建议适时推出“中国版CDS”(信贷违约掉期)等工具,重构债市信用。

  受阻 前4月“弃发”信用债规模高达2126亿

  对于北京某知名券商承销人士张伟来说,上半年注定要做个“闲人”。鉴于国家放开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的紧迫需求,作为给企业服务承销发债的部门员工,张伟年前还信誓旦旦,准备大干一场,不过现实却很残酷。这一切被债市的一只只“黑天鹅”击得粉碎。

  张伟接单数量正日渐减少。受近来利率市场波动的影响,出于发行成本的考量,开年以来,特别是进入4月份,不少发债融资企业放慢发债步伐,就连已发布日程表的企业也纷纷推迟或取消发行。

  Wind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前4个月推迟或取消发行的信用债已有239只,规模高达2126亿元。1至4月分别是387亿元、111亿元、484亿元、1144亿元,对应债券数量分别为39只、21只、61只、118只,不管是“叫停”规模还是只数,均创历年同期最高纪录。

  对此,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推迟或取消发行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鉴于成本考量主动放弃发行,一是由违约事件频发导致。“对于多数发行人而言,由于发行利率与其预期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因此主动取消或推迟发行。”张旭表示。

  从行业分布来看,推迟或取消发行的城投债有11只,规模共计61亿元,而产业债则成为了“重灾区”。《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发现,产业债中推迟或取消发行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两类行业,一类是建筑装饰、综合、公用事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信用风险较低、主体评级较高的行业,另一类是以采掘、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

  需要指出的是,2016年以来推迟或取消发行的主体以中高评级为主。其中,AAA评级的主体推迟或取消发行863亿元,占比40%。而AA+评级和AA评级主体推迟或取消发行分别为545亿元和611亿元,占比都为两成多。

  随着债券市场萎缩,市场评级下调潮也正悄然袭来。2015年以来,鹏元资信共对45家产业债发行人的主体级别或展望进行了调整,调整次数为66次,其中主体级别或展望上调13家次,主体级别或展望下调53家次。而中诚信国际对信用债公开评级变动的跟踪结果显示,今年迄今,发行人主体评级至少已33次下调,较去年同期的17次几乎翻倍,数据创新高。

  传导 违约频现导致持债成本压力陡增

  5月3日,曾出现过短融实质性违约的南京雨润再次发布201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13雨润MTN1)持有人会议决议公告,本期中票的持有人于4月26日通过非现场形式召开了会议,通过了包括要求发行人明确提供“13雨润MTN1”付息兑付计划等6项议案。其中的发行人违约后承担每天的罚息,以及要求主承销商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议案,因同意的持有人占比不超过3/4被否决。

  对于近来的中国债券市场来说,像南京雨润这样深陷违约泥潭的剧情,似乎每月都在“上演”。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3月份“11超日债”开启国内债券实质性违约的序幕以来,截至目前,我国境内提示债券违约风险的发债主体就已接近40家,涉及债券超过50只,规模近600亿元。其中,仅今年前4个月就发生14起债务违约事件,涉及27只债券,近百亿的规模。其中包括:广西有色、亚邦集团、云峰集团和淄博宏达以及去年已违约的山东山水、保定天威今年的“二进宫”等。

  债市腹地也难独善其身。仅4月份以来,就已经有包括东北特钢、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国裕物流等4家发债主体浮出水面,宣告地方国企、央企“信仰”正式破灭。而“14海南交投MTN001”和“14宣化北山债”拟提前赎债举动,虽最终为监管层所叫停,但城投债的“不坏金身”能坚持多久,也令人生疑。

  违约事件频繁出现的影响已经在市场层面传导。二级市场上,卖盘增多,收益率曲线陡峭上行。数据显示,3月和4月间,七年期AA-等级企业债券与可比政府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差已经扩大了14个基点。从1月19日352个基点的低点起,这一缺口现在已经达到了376个基点的近4个月峰值,在此期间,已经至少有7家公司发生债务违约,而去年同期只有一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3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明确,金融业自2016年5月1日起适用的流转税由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根据规定,各种占用、拆借资金取得的收入,按照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也就是说,现在信用债持有至到期,均需缴纳增值税,增加了债券持有至到期的成本。

  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组负责人李奇霖认为,对于交易型投资者说,因为由营业税率5%变为增值税率6%,营改增政策对各类债券的影响较小。但对于持有至到期型投资者来说,因为利息收入税率从0上升至6%,信用债面临较大的配置成本上升压力。据相关报告简化测算,持有至到期账户中信用债和国债之间的理论利差上升32-37个基点,交易账户中理论利差上升5-7个基点。

  应对 借助CDS等工具重构信用市场

  在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周文渊看来,债市信用违约频发对经济冲击明显。一方面会导致市场的风险偏好下降,企业信用债券的发行成本提升,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进而影响投资进度;另一方面会影响相关行业企业的再融资能力,进而对企业的债务链条形成冲击,或引发债务流动性风险。

  不过,业界普遍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债务违约的负面影响。

  “地方国企、央企的债券信仰的破灭,并非全是坏事,它从某种程度上教育了我们的投资者更加成熟和理性。”上海丰程律师事务所房星光律师表示。他认为,面对未来千亿规模信用债的集中到期,我国信用市场应该重新构建。应该从债市制度设计、违约处置措施等方面着手。比如信贷违约掉期(CDS)等债务违约处置工具的推出,以市场的方式化解市场中风险。

  事实上,债务违约处置工具的推出日渐迫切。据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近期向相关市场机构下发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考虑推信贷违约掉期(CDS)和信贷挂钩票据(CLN)。

  “CDS不仅可以剥离出信用风险交易,对冲信用风险,还有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作用。”中信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明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在一个信用风险逐步可控释放的进程中,是推出CDS的好时机。

  不过,明明也坦言,目前我国法律制度、信用风险计量、交易结算制度等尚不成熟,相关标准文本和配套机制尚不健全,中国版的CDS的推出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期待的同时,我们更要对CDS可能产生的风险高度警惕,特别要汲取美国次贷危机及CDS市场的教训,防患次生风险。”某银行分析人士直言。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