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商品房预售不是阴谋而是金融

  • 发布时间:2016-05-03 08:37:06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发商通过合约,将众多产业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资金的快速流转,既降低了行业风险,也减少了很多无谓的浪费。

  最近深圳挂拍一宗商住建设土地,少见的是,该地块上的建筑不允许预售,只能峻工并取得产权证后才能销售。我的看法很明确,现售商品房没什么稀奇,市面就有很多;可是这不能说明现售房优越,期房有什么问题。预售制在中国的商品房市场占主流,其真实作用是加快行业发展,帮助民众改善居住水平。和按揭贷款让买房者提前住上新房一样,预售制让开发商加速建房,这两个制度的发明,都可以称得上伟大。

  有人觉得,商品房预售是开发商精心设计的骗局。他们制造“期房价格低”的假象,无偿占用购房者的预付款,也无需承担房屋建成后的存货成本。开发商拿到预售款之后,获得银行贷款,还能到下一个项目囤地炒地。买房者承担风险:开发商不按期交房,或交房之后有瑕疵,维权很麻烦。据说,预售制是开发商利用强势地位对买房者的欺压。

  这种阴谋论是不懂商业的揣测。解读预售制,先得对房地产资金概况有所了解。房地产是资金大、周期长、风险高的行业。若法律要求资金足额再盖房,没几家开发商承担得起——即便可以,沉淀资金也是不小的浪费。作为房地产开发的核心,开发商通过合约,将众多产业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资金的快速流转。

  房地产是高度金融化的产业。楼盘建成之前,通常有几大资金流在支撑建设:开发商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承建商垫款、购房者预付款。大量资金涌向这个行业,新房才得以快速建设,我们的居住水平才得以提高。这些环节中,预付款本身既是资金流,也是合约的桥梁。通过预售,商家锁定购房者,获得一笔资金,再向银行申请贷款。这类项目预期稳定,风险较小,银行通常很青睐。很多银行会要求达到一定预售比例才提供贷款。

  消费者以预判较低的价格锁定房产,等房屋真正到手,升值部分足以抵消预付成本。开发商提前“低价卖房”,却能先获得资金。这是一个期货性质的合约,各国房地产都能看到,大宗商品也不鲜见。从市场稳定的角度说,开发商通过预售试探市场,还有什么比真金白银更能反映消费意愿呢?预售降低行业风险,减少了很多无谓的浪费。

  买卖双方都面临预售房的风险。房价暴涨,开发商会认为卖得太便宜,吃了大亏;房价暴跌,买房者觉得不划算,选择毁约。交房后发现瑕疵,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跑路,这些情形如果发生,可以付诸司法。若是司法不力,则是司法实践的难题,并不说明预售制本身有什么问题。所有合同类型都会面临纠纷,这不意味着这些合同都有合法性的问题。

  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和旺盛的需求相比,住房供给还是相对短缺。尤其在大城市,人们买房简直和“抢房”差不多。买房看涨基本成了一代人的心理定势,他们大多接受预付买房。开发商获取资金,开发更多楼盘。称“预售炒房”的人没看到,预售制是房地产供给的一环,它的真实作用是降低房价。

  对一些人而言,等待期房是痛苦的,交一笔钱之后还要等一两年。市场其实也有现售房,开发商也提供这方面需求。在住房供给过剩的地方,购房者购买的就不是期房,而是开发商急于出手的现房。这也很好地驳斥了“预售炒房”的阴谋论。

  商品房预售制施行二十多年,看起来是从国外引进的制度,其实里面包含市场的合理性。购房者和开发商基于不同目的,签订预售合同,这是市场自发合作的结果。取消预售制,开发商获取贷款、获得土地、开发建设的能力会大大降低。很多中小房产商会被逐出市场。房地产业的资金减少,供给受限,涨价也就成为必然。这个模式并不会轻易消灭,只不过是把原本公开透明的市场逼到地下,购房者冒的风险更大。

  □菁城子(罗辑思维主编)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