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信息发布 需要把住源头关
- 发布时间:2016-04-30 07:2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曾经的"万金油专家"董金狮被江苏常州市钟楼区法院一审判决敲诈勒索罪罪名成立,涉案金额约为650万元,判决有期徒刑14年。但这样的无良"专家"恐怕并非极个别。"某某东西吃了会致癌"、"一定让家人远离这些东西"等谣言犹然在耳。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应不应该听"专家"的?什么才是可信任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呢?
从董金狮一案来看,除了专家会出问题,媒体也会犯错。由于媒体从业人员水平不高、审核不严、把关不严,客观上捧红了居心不良的"食品安全专家、环保卫士"。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一些新媒体以第三方独立检测平台自居,表面上联合国外知名机构发布食品安全报告,深究起来却篇篇矛头针对知名企业,同样令人"细思极恐"。
部分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在信息发布和监管方面也有失担当。董金狮借"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之名活动多年,直至最近才被公布为"山寨协会",而部分曾经和董金狮有过渊源的协会也只以一句"此人已被开除,言论与我无关"就匆匆了事。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如何能不给无良的"专家"们提供生存土壤?
现在,在食品安全领域,任何一条"某某东西不合格"都会引发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有的食品安全信息只是针对某一批次产品,有的甚至只是在包装和标注方面存在问题,结果却被无限放大,"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甚至殃及整个行业。必须明确的是,在民众关注度高、政府监管严格的食品领域,食品安全形势事实上已经总体趋好。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食品问题,更多的是属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误读。
因此,判断食品安全信息的真伪,公众需要学会辨别源头,发布信息的"信息来源"是否权威可靠,即产品不合格的信息的发布来源是否足够明确清晰、有据可查并有权威性,个人和非权威机构已经含糊其词的传闻不足以成为食安信息的可靠发布源。
董金狮事件给公众上了一课,也给媒体提了个醒,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不是谁都有能力和有权力发布"某某食品不合格"、"某某产品不达标"的信息。公众媒体,必须做好把关人,核实信息的最终确切来源,不给谣言以传播渠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谨慎发布食品安全信息,二者同等重要。(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方)
相关新闻:董金狮被判14年:“专家”不能与社会职责相去甚远
“食品专家”董金狮一审被判14年 “光环”已蜕尽
董金狮被判14年 专家:发泡餐盒业因他落后了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