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变革是农业“转方式”的根本途径
- 发布时间:2016-04-30 01:30:4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由翠玉
当前,山东省青岛市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为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支撑,已成为关系青岛全局的重大课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2015年青岛农民收入构成中务工收入占55.8%,家庭经营收入占41.4%。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显得尤为迫切。
(一)农业综合效益低下。近年来,在两块“天花板”和一块“地板”挤压下,青岛农业综合效益降低。2014年青岛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9.7万元/人·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14万元/人·年,但农业土地产出率仅为7.07万元/公顷·年,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8万元/公顷·年,在35个重点城市中仅排20位。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日益凸显。
(二)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至极限。青岛是水资源匮乏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24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过度开采致使有的地区出现了海水倒灌和“漏斗”现象。耕地面积790万亩,但有效灌溉仅482万亩,占耕地的61%。复种指数接近2,化肥、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仍然较高,土地处于“大农、大水、大肥”的过度耕作状态,海产品和畜禽养殖“小而散”养殖方式仍然存在。资源、环境、生态的约束,让传统农业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三)农业市场竞争面临严峻挑战。青岛是农产品出口大市,多年出口农产品均在50亿美元以上,约占山东的32%、全国的7.4%,农业企业达2700多家,但是,从全球视野看,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太小、市场竞争力不大,难以与美国ADM、美国邦吉、法国路易达孚等世界级的农业企业相竞争。
推进经营方式变革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
(一)“小农经营”与大生产、大流通的矛盾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桎梏。青岛人均耕地1.05亩,承包农户达116万户,户均经营5.3亩。由于生产规模太小,新科技难以推广,大农机难以操作,导致效益较低。因为土地权属关系不明晰,权能不能有效释放,土地等资产变资本的渠道未打通,导致农业资本投入规模较小,发展受到制约。
(二)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前提。近几年,青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民合作社达8100多家,百亩以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达6000多家。目前,青岛农业经营方式仍是传统与现代并存,面对世界发达农业的挑战,必须破解“小农”难题,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深化农村改革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在这一前提下,改革传统经营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解决这一难题,只有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即保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让农民享有土地承包权益,让经营者享有土地经营权益。探索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途径;明晰农村产权关系,释放土地等资产权能,打通资产变资本途径,放大农业投资规模。
推进生产方式变革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就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从过去拼资源、拼环境和主要追求产量,转变到追求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农业发展轨道上。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青岛立足资源禀赋和全局发展,编制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面向城市未来和农业长远发展,按照“一轴三片、四区多点”发展思路,搭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框架;以青岛母亲河——大沽河流域为生态中轴,以东部崂山、北部大泽山、南部大小珠山为三大生态间隔片区,搭建农业生态体系,建设“城市绿肺”和“城市氧吧”;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打造现代畜牧业发展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区,在全域培育高端农业精品区、示范区、标准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形成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不断向第二产业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引导2700多家农业企业、特别是90家规模以上企业,围绕粮食、蔬菜、畜牧、水产等十大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二是拓展农业功能。依托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产业等资源要素,扶持建设具有历史、地域、文化和产业特点的“特色小镇”,培育“农业+互联网”、节会农业、观光农业、乡村休闲等业态。三是探索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加强与中国农科院、青岛农大等单位的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新技术、新业态渗透到农业各个领域。
(三)促进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产”和“管”结合,推进青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发展节水农业。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水源建设;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和滴灌、雾喷,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二是发展生态农业。严格监管农业投入品,抓好“一控二减三基本”,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从2016年起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污染治理,推广可降解农膜,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质量监管。按照“管住源头、标本兼治、全程控制”思路,实施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发挥政府全程监管和出口企业全程质量控制两大体系的作用,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推进管理方式变革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在新常态下,应注重通过政策、法制、服务、引导等手段推进农业管理方式变革。一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发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地方立法、规划示范、政策引导来推进发展。尤其要发挥地方人大立法功能,对农业生产功能区、发展区、生态区等进行立法保护,确保依法有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投入应重点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农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民培训等领域。健全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补偿机制,加大对农业生产功能区、发展区、示范园区、特色基地的支持。三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农业从业者“门槛”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让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持证上岗,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四是推进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从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挥其在农机作业、种业服务、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保险等领域的服务功能。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