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触类旁通的“玉米哥”

  • 发布时间:2016-04-22 03:31:2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张丛见习记者刘振远

  黝黑的肌肤、魁梧的身材、锐利的目光,一个双肩书包、一身粗布运动装……初次见面时,你怎么也不会将眼前这个人同老板联系在一起,相反,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匠人。

  他,就是云种养创始人、“玉米哥”杨天龙。

  “农业,是我从小的梦想”

  1983年,杨天龙出生在甘肃兰州市榆中县高崖镇的一个农村家庭。“我就是一个山里娃娃,我热爱这片土地。农业,是我从小的梦想。”

  2003年,杨天龙顺利考入一所高校。由于所学专业与农业无关,他倔强地选择退学,复读一年后,如愿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种子工程与科学专业。在农大,他结识了与他相伴10余年的她——水果玉米。

  2005年的寒假,杨天龙想带些玉米种子回家试种。靠着一股韧劲,110斤重的他扛起100多斤重的两大包种子一路站票站回了家。“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到好产品改变家乡的种植结构,给父母增加些收入。”他当时也许并不知道,这些种子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

  原来,这两大包种子里,有一种很特殊的不同于常见玉米的品种,种子看起来干瘪不饱满,是农大的教授经过10多年选育的新品种玉米。来年玉米成熟后,杨天龙惊喜地发现,玉米皮薄、质脆,像水果一样香甜,生咬一口,清香的汁液溢满齿颊。拿到市场上试卖,竟然一售而空。

  就这样,杨天龙戏剧性地与水果玉米结缘。2008年,杨天龙毅然回到甘肃老家创业,一股脑扎进水果玉米的种植。“我从来没有想过找工作”,杨天龙说,“我从小就喜欢创业,返乡种玉米,就是想靠双手带动老家致富。”

  创业,杨天龙也遇到了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除了种子和技术,他几乎一无所有,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甚至连公司怎么注册都不知道。

  但是,他有一样最宝贵的财富——执着!凭着执着,他各处筹资,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服了村民成立合作社,种植水果玉米。凭着执着,他四处奔波,种植、收购、配送、销售……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敢怠慢。凭着执着,几次由于缺乏经验导致的亏损都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愈挫愈勇,用了3年时间自主设计出玉米加工生产线。

  创新的“80模式”

  “今年我们种植玉米大约3万亩,明年将增至20万亩,切入整个甜玉米行业!”

  规模的快速扩大,杨天龙的底气来自哪里?

  “是模式,我们创新的‘80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农民和我们合作以后,能比原来多挣100元钱,多挣的这100元里,他拿80元,我们只要20元,如果不能帮他多挣钱,我们一分也不要。”杨天龙说。

  杨天龙和他的团队经过10年的摸爬滚打,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玉米推广模式:公司为农户、合作社提供指定的种子、农药及用量、化肥及用量,甚至是金融、运输、包装、打品牌,一条龙的全套服务。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农户种植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假种子、假农资、缺乏资金、滞销等风险,另一方面又从玉米种植的源头上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的玉米品牌不仅受到保护,还节省了大笔验货费用。杨天龙说,”原来,这样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下来,如果不法商家仅仅偷走种子,也很难做成被市场认可的好商品。而一旦农民违规用药,也会承担很大的损失,不得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玉米。

  “坚持,进取的脚步不停歇”

  “我并不打算一辈子只做玉米。做玉米好比解剖麻雀,玉米做透了,其他农产品的经营模式也就大同小异!”如今,杨天龙的目光聚焦在新兴“互联网+农业”上。

  对于“互联网+农业”,杨天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本身,互联网只是工具,要利用好这个工具。云种养就是我们为解决问题搭建的平台。”

  云种养的创意,早在10年前就已经在杨天龙的脑海萌芽。在这个APP平台上,农户可以直接向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咨询问题,解决农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目前,云种养平台已初具规模,注册用户已经15万人,合作的专家有2000名。

  杨天龙计划在未来几年,向全国推广基于市场信息、种植面积等数据计算的物联网系统。

  “我相信这些创意将来可以价值百亿。”杨天龙自信满满,“但是,无论企业做得多大,我都是农民的儿子、一个经营农业的匠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